拍攝:邱梓彬、李家明
剪接:邱梓彬
撰文:周涴楠
【橙訊】小時候有玩過扯大纜嗎?一條繩,兩邊人互相拉扯,好像很「小學雞」的玩意,卻是一項國際運動項目——拔河,當然還要配合競技規則和專業的訓練。
外號「寶寶」的鄧善盈是港隊女將和教練,這個可愛的稱號來自她嬌滴滴的外表和150 cm的身高。束着馬尾的她站在其他隊員旁邊,更顯得嬌小玲瓏。
圖:橙新聞
圖:橙新聞
家人反對 媽媽默默守護女兒
無疑,拔河是一個力量型的運動。「唔好玩啦,女仔人家!」這是親朋戚友每次對寶寶說的開場白。她心裡明白:有誰希望自己的女兒變得手粗腳粗、雙手長滿繭、經常傷痕纍纍?即使寶寶興奮地與家人分享自己在比賽中取得好成績,同樣也是換來一句以「女仔人家」開頭的回應。
不過,媽媽還是疼女兒的。「平日晚上九時半才結束訓練,我回到家已經很晚,她會等我回家,煮很多食物給我吃。」而且寶寶還在求學階段時,媽媽會為她支付到外地比賽的機票費用,「我知道她不太抗拒我玩拔河,其實就已經足夠。」寶寶輕輕地說。
圖:受訪者提供
圖:受訪者提供
增磅20公斤也在所不惜
拔河運動在民間歷史悠久,以往拔河比賽通常在節日慶典中舉行,趣味性質較重,沒有特定的規則,主要以體重取勝。直至現代國際八人制拔河比賽的出現,規定了繩子的長短、粗幼,並按每隊人的整體體重分開不同的組別,令隊伍的團結性和技巧變成致勝關鍵。
「如果比賽組別是560公斤,我們八人合共只有540公斤,當然想增重到560公斤!八人一起增重,這時我會很努力進食。」香港女生的體型普遍比較嬌小,寶寶更是全隊最「細粒」那位。她剛剛入隊的時候只有42公斤,增到最重時達到65公斤,現在又回落到50多公斤。「體重需要不停上上落落,因為每一場比賽的隊友都不同,各自的體重不同。但我很享受大家一起努力增磅,努力減磅這種團結的感覺。」八個人在比賽中動作一致,齊整地向後踏步進攻;其餘時間亦為着共同目標而奮鬥,「就像家人的關係!」寶寶微笑地說着,這就是她喜歡拔河的原因。
圖:橙新聞
圖:橙新聞
返Office工 晚上練繩
寶寶今年21歲,玩拔河運動已經踏入第九年,「見證很多隊友來來去去,我是留得比較久的一個。」資歷深而且擁有豐富的比賽經驗,現在她除了是運動員,更是一名教練,訓練年輕的男女港隊新血,有的只有14歲。
香港對冷門運動的支援不多,拔河就是其中一項業餘運動。離開校園後,寶寶已投入社會工作一年,朝九晚六半在辦公室上班,她原以為轉變不大,因為時間上仍然可以配合到平日港隊晚上的拔河訓練,「但原來返工真的很累,人會變得懶散。」可是,當她看到年輕隊員眼裡有光、心中有火,就像看到以前的自己,「是我的學生推動我繼續玩拔河,我很希望訓練他們達到一個水平,參加世界賽為香港取得排名!」把自己昔日的夢想托付在下一梯隊身上,也許就是每一名運動員的心願。
圖:橙新聞
教育局指引妨礙推廣 難有發展
提起拔河,稍為年長的人士也許會想起一宗轟動的意外——台灣拔河斷臂事件。1997年,台北舉行了「萬人拔河」大型活動,繩索卻不幸繃斷,釀成兩名參加者斷臂的慘劇,教人心有餘悸。
寶寶當年還未出生,但她為拔河運動平反:「其實那個是扯大纜比賽,並不是拔河比賽。」她解釋,當年的活動沒有規則,傷者那時不適當地用繩捲着自己的手,以致造成嚴重事故。然而事故發生後,香港教育局隨即更新了有關學校舉辦拔河比賽的安全指引,其中一項列明:未滿15歲的學生不應參加。「指引令我們在推廣上遇到很大的困難,因為很多學校都不敢辦拔河隊,不會有學界賽事。」寶寶坦言自己很幸運,因為她的母校可能是唯一一間願意讓初中生接觸拔河運動的學校,「在可見的將來,我也看不到拔河在香港的發展能做到很盛大。」她淡淡然地說。
反觀事故發生的所在地台灣,由於大力推廣安全守則,拔河運動在近年變得更普及和盛行,已經多次奪得國際賽冠軍。寶寶心裡羨慕,自己不敢期望太多,疫情加上限聚令已停操了一段時間,「我只想練繩!」寶寶把繩子握緊,絕對不會放手。
責編:Emma Kwok
編輯 | Wong Chin Ho
編輯推薦
夢專訪|饒舌販子 Young Hysan 用音樂「毒」醒世界
夢生活|啟德體育園4大全新場地搶先看:沙灘排球場/戶外網球場/有蓋硬地場/五行童樂園
夢專訪|香港劍球新創舉 19歲女生勇奪劍球世界冠軍!花3年磨一招 倔強堅持挑戰
夢專訪|18歲港足新星Ayden立志成為第一個踢英超的香港人:一定會做到!
夢專訪|視障人士做旅遊Vlogger 一人一狗走天下
夢專訪|歌手Marz23自身故事激勵學生勇敢追夢:為錄專輯花盡積蓄戶口只剩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