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香港在今年6月30日將迎來《香港國安法》在香港特區頒布實施五周年,五年來香港社會實現「由亂到治」,走向「由治及興」,憲制秩序更牢固,「治理體系」更趨完善。在走向「由治及興」過程中,特區政府各個部門將如何繼續做好維護國家安全工作?怎樣落實好《香港國安法》?又將如何提升市民維護國家安全的意識?《橙新聞》就此訪問了多位政府高官,請他們分享自己的經歷與看法。

【橙訊】值此《香港國安法》實施5周年之際,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指出,國安法的落實為香港社會帶來了顯著安定,這一局面有力保障了特區政府高效推進防疫政策,並為肅清網絡謠言提供了明確的法律支撐。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

盧寵茂強調,國家安全涵蓋二十個重點領域,醫療系統的運作直接關係到生物安全和社會安全。若民眾健康無保障,社會穩定便無從談起。回顧新冠疫情期間,個別霸權國家將病毒溯源問題政治化,企圖借抹黑打壓削弱中國國際影響力。同時,香港網絡空間亦充斥諸如詆毀疫苗效力等謠言,對本地抗疫工作造成嚴重干擾。

盧寵茂指出,醫療領域存在的「軟對抗」行為,以隱蔽且具危害性的手段,威脅市民健康與社會穩定。「國安法實施後,我們更有信心清晰而主動地應對反對勢力製造的謠言。」

盧寵茂舉例說明,2022年底香港女童芷希成功接受首例跨境器官移植心臟手術,本為兩地醫療合作的典範,卻淪為「軟對抗」的攻擊目標。「反對勢力趁機散布謠言,扭曲跨境器官捐贈機制,抹黑符合國際標準的移植工作,意圖動搖公衆信任,甚至有人以虛假身份登記器官捐獻名冊,製造混亂。」

他重申,國安法帶來的社會環境穩定,是特區政府高效落實防疫措施的基礎,也為清理網絡謠言提供了清晰的法律依據。「散播謠言的反對勢力部分已移居海外,部分則可能在港試圖掩飾。但其本質未變,仍會變換手法,例如在境外製造謠言。正因有了國安法,我們方能更有信心、清晰主動地應對這些由反對勢力炮製的謠言。」

完善藥械認證體系 突破西方壟斷

盧寵茂進一步指出,美國近年將醫療設備、耗材及藥物出口作為制裁工具,通過關稅等限制措施擾亂全球供應鏈。他直言,若香港醫療體系過度依賴美國產品,一旦供應中斷,市民健康將面臨直接威脅,這無疑是國家安全的重大隱患。因此,香港應善用「一國兩制」優勢,靈活引入國際先進技術,同時積極擁抱國產創新成果。

盧寵茂說,有了國安法後,我們更有信心去清晰主動地應對反對勢力製造的謠言。

在藥物與醫療器械認證領域,香港亦可發揮關鍵作用。盧寵茂表示,過往國際認證主要由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等西方機構主導。香港正規劃轉型為國際藥械審批樞紐,目標建立「第一層審批」機構,即不依賴他國藥物監管機構,而是直接依據臨床數據在本港審批藥物及醫療器械。

「香港的認證在國際間具有公信力。」盧寵茂援引近期多款內地創新藥在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會議上展示成果為例,彰顯中國藥物研發的全球影響力。香港將進一步優化審批機制,助力國產藥械走向世界,打破西方認證壁壘。

醫院評審標準是另一亟待爭取主導權的領域。盧寵茂指出,過往此類標準多由歐美主導,中國標準如三甲醫院評審體系未獲廣泛認可,導致不平等局面。依賴外國評審不僅增加成本,更存在醫療大數據泄露風險,構成國家安全隱患。為此,香港與內地專家攜手,基於三甲醫院標準開發出《國際醫院評審認證標準(中國)》,並已在香港兩家醫院成功試行。

盧寵茂表示,香港將以此為窗口,向國際社會展示中國標準的可靠性,未來計劃將其推廣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動中國標準成為世界標準,方是話語權的真正體現。」

參與全球衞生事務 在國際舞台為中國發聲

在全球衞生舞台上,話語權不僅關乎技術認可,更影響國家安全。盧寵茂提到,行政長官李家超此前訪問中東,為香港與海灣六國的醫療合作奠定基礎。香港近年亦積極參與世界衞生組織等國際平台,並連續三年以中國代表團成員身份出席世界衞生大會。他本人在新加坡參加國際肝移植學會會議時,亦與美國及其他國家專家分享臨床經驗與前沿技術,促進醫療技術交流融洽。

盧寵茂強調,話語權是醫療安全的基石。新冠疫情中檢測技術與疫苗的國際認可問題,均印證了這一點。「若缺乏話語權,醫療安全將面臨風險。香港必須在國際舞台上為中國發聲。」未來,香港將通過分享醫療管理經驗、技術標準及科研成果,深化與「一帶一路」國家的交流。同時,香港將繼續積極參與全球醫療衞生事務,積極發聲,確保中國的醫療標準和創新成果獲得國際社會的公正評價。

責編 | 海源

編輯 | 江純力

編輯推薦

37歲林書豪宣布退役 告別15年職業籃球生涯

上合峰會|習近平晤莫迪:實現「龍象共舞」是中印正確選擇

抗戰勝利80周年|蔡若蓮發開學信:鼓勵學校安排紀念活動 傳承愛國精神

抗戰勝利80周年|境外抗戰紀念設施遺蹟百餘處 港澳地區有逾80處

文華東方晚餐騙案疑犯獲准保釋候查 疑事前已向店方預訂香檳

有片|落區遇106歲麻將高手 李家超:我同你可能係對手

運輸署籲學生開學預早出行以免延誤 過馬路不應玩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