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洛州瑪多縣扎陵湖北岸發現的一處37字的秦代摩崖石刻題記。

橙訊】央視報道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工作者近期在果洛州瑪多縣扎陵湖北岸發現一處37字的秦代摩崖石刻題記,記錄秦始皇遣使「採藥崑崙」。

據介紹,這一石刻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留下的唯一一處還現存於原址的刻石,也是保存最為完整的一處,同時也是青藏高原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石刻題記,其意義十分重大。

該石刻文字為秦小篆:皇帝/使五/大夫臣/將方/採藥/陯翳以/廿年三月/己卯車到/此翳(缺字)/前(缺字)可/一百五/里。其大意為:在秦始皇廿六年,皇帝派遣五大夫翳率領一些方士,乘車前往崑崙山採摘長生不老藥。他們於該年三月己卯日到達此地(黃河源頭的扎陵湖畔),再前行約一百五十里(到達此行的終點)。

「廿六年三月己卯」,根據秦曆指的是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公元前221年的三月二十九日;「五大夫」爵位從商鞅變法置,沿用至東漢。

文字拓片。

石刻位於扎陵湖北岸山坡半腰一處凸出的玄武岩基部,石刻為摩崖之屬。刻文岩壁為中間高、兩端低的菱形,壁面總長82厘米,最寬處30厘米。岩壁表面上方有輕微剝蝕,中部有一道斜直的裂痕,壁面磨蝕風化較為嚴重,下方有多處殘損剝落。

該石刻內容及其所在地理位置,解決了國人千古爭訟的關於「崑崙」「河源」的位置問題,見證了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後遣使向崑崙尋覓仙藥的歷史事實,這在文獻中不見記載。

此外,今次發行也實證了隋唐時期的「唐蕃古道」,在秦始皇時期已經打通了最為關鍵的環節,是具有官方背景的中原內地使團挑戰青藏高原高海拔險境的一次成功嘗試。

央視指,發現石刻地點位於超高海拔的青藏高原腹地,距離中原內地有1500公里之遙,這一發現也體現出中原漢人在2200多年前不畏艱險、對青藏高原無人區的探險經歷,是中華文明對於未知自然地理空間進行深度探索的象徵和實證。更為重要的是,石刻的發現,直接印證了早在秦統一中國時期,中原文化已經深入影響到青藏高原的腹心地帶。地處今青海、西藏之間的昆侖山系、黃河源區,至少在秦統一中國之際,已經被視為中華民族的靈魂歸宿地、精神家園,以及中華母親河之源,對於中華民族具有特殊而深刻的意義。

圖:網絡圖片

責編 | 海源

編輯 | 王兆陽

編輯推薦

QS最佳留學城市排名榜出爐 香港升至全球17位重返20強

DSE放榜︱蔡若蓮喜見狀元數目創歷屆新高 勉勵應屆考生未來都是一片廣闊天地

關稅影響丨美上月通脹率升至2.7% 特朗普再促聯儲局立即減息

DSE放榜︱終極狀元王海博擬留港讀醫服務社會 學習貼士:設定「工作量限制」

金局管再接148億港元沽盤 銀行結餘明跛千億關口

關稅戰|特朗普:美國對印尼徵收19%關稅 印尼對美國免稅

DSE放榜|誕16位狀元歷屆最多 8科5**「終極狀元」來自香港中國婦女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