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訊】漆器和瓷器是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載體,嶺南大學少雪齋藝術展覽館即日至2025年12月2日舉辦專題展覽「瓷光漆影──從土木而來的日用器物小記」,精選逾30件橫跨唐到清代的瓷器和漆器珍藏,包括多件罕見藏品,旨在帶領公眾探索中國生活文化的形成,了解漆器與瓷器的材質特點、製作工藝、生產模式及其交織歷史,讓觀眾探索中國生活文化的形成與變遷。

展覽精選的展品以唐代至清代的日用器物為主軸,研究範圍從公元7世紀至20世紀初,涵蓋飲食、文人品賞與薰香等不同生活層面的文化面貌。展覽分兩大主題:「漆影」展示元代至清代的漆盤與漆盒,凸顯兩種中國傳統工藝經典技法──紅色雕漆(又稱剔紅)與黑色嵌螺鈿(鑲嵌貝片在器皿為飾)。另一主題「瓷光」則展示唐代至清代的瓶、壺、碗、盞、杯與盤等瓷器,當中涵蓋單色瓷與彩繪瓷兩大類型。

於大清乾隆年製的「粉彩珊瑚紅地牡丹紋碗」,碗身以珊瑚紅為地,上繪粉紅牡丹,而帶乾隆年款的則較為罕見。

南宋瓷器「青白釉梅花紋帶蓋八角瓶」,瓶身為八方形,八面都刻有梅花,紋飾呈現立體感,手工精緻,非常罕見,值得一提的是它配有蓋子,雖然有類同的瓶子曾在安徽出土,但均沒有帶蓋。

漆器和瓷器取材自截然不同的天然材質,它們的出現是中國物質文化史的里程碑,兩者交匯之際引起日常生活面貌的改變,其影響延續至今。漆器以處理後的漆樹汁液髹於胎體表面,歷史悠久但不再是現代日用器物的主要材質。瓷器則以瓷土為胎體,經高溫燒製而成,並於表面施上釉藥,其作為日用器的地位隨時代推移而愈加突出。

策展人楊樂汶表示,展覽通過這兩種器物展現中國日常生活文化的發展脈絡,公眾不僅能欣賞這些器物的工藝之美,更能深入理解它們如何承載著歷史記憶,從看似尋常的日常物件中獲得新的啟發,並深入思考人與物之間的深厚關聯。

明代萬曆年製的「黃地剔紅天下太平龍紋方蓋盒」,該漆器以剔漆形式仔細雕琢出龍的圖案以及其下的黃地縷空漆地,方盒蓋面刻有「天下太平」四字的花錢,工藝精湛。

清代的「黑漆薄螺鈿雙龍戲珠方形墨匣」,是皇家御用墨盒,會連同其內的12塊墨餅共同展出,成套御墨連盒並不常見,大多都收藏在北京和台北故宮博物院。

瓷光漆影──從土木而來的日用器物小記

日期:即日至2025年12月2日

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5時(週六、日及公眾假期休館)

地點:屯門嶺南大學李運強教學大樓(南翼)3樓少雪齋藝術展覽館

免費參觀,需提前前三個工作天預約

圖:嶺南大學少雪齋藝術展覽館

拍攝 | Zita

剪接 | Zita

製圖 | Man Man

責編 | 張艷玲

編輯 | 包丞

編輯推薦

37歲林書豪宣布退役 告別15年職業籃球生涯

上合峰會|習近平晤莫迪:實現「龍象共舞」是中印正確選擇

抗戰勝利80周年|蔡若蓮發開學信:鼓勵學校安排紀念活動 傳承愛國精神

抗戰勝利80周年|境外抗戰紀念設施遺蹟百餘處 港澳地區有逾80處

文華東方晚餐騙案疑犯獲准保釋候查 疑事前已向店方預訂香檳

有片|落區遇106歲麻將高手 李家超:我同你可能係對手

運輸署籲學生開學預早出行以免延誤 過馬路不應玩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