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訊】現於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廳4舉行的「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修明武備──故宮博物院藏清代軍事文物」專題展覽,將於2025年4月下旬輪換部分展品,並於23日向公眾展示新一批文物。新登場的珍貴文物共22件,只展出三個月,其中包括4件國家一級文物──分別為《平定西域戰圖》及《平定回疆戰圖》的冊頁。此外,為便利內地勞動節黃金周的訪港旅客,博物館於2025年5月1日至5日期間,延長開放時間至晚上8時。
「修明武備」展覽第二期輪換重點文物
正白旗盔甲
每期展出的兩套八旗盔甲,主要用於儀仗典禮與軍事訓練,是將士正式着裝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期有正白、鑲白旗盔甲亮相。在八旗體制中,正白與鑲黃、正黃同樣由皇帝直接統轄,其餘五旗則由皇室宗親管理,形成「上三旗」與「下五旗」的階層劃分。
正白旗盔甲,清(1644–1911年),頭盔:纖、牛皮、黑漆銅、金;護甲:絲、緞、布、絲綿、銅,故宮博物院
《平定雲南貴州戰圖》之〈攻克雲南澂江府並克復江那土城〉
光緒十一年(1885年),醇親王(1840–1891年)受命出任總監,着手組織繪製平定太平天國、捻軍和回變等大型戰圖。本畫為描繪雲貴地區起義的十二幅戰圖之一,呈現同治十年(1871年)雲南澂江府被叛軍佔據,雲南巡撫岑毓英(1829–1889年)以木橋、雲梯、挖掘地道等方式攻城。策展團隊選取此幅場景恢弘的巨畫,作為整個「修明武備」展覽主視覺圖。
《平定雲南貴州戰圖》之〈攻克雲南澂江府並克復江那土城〉醇親王(1840–1891年)總監,慶寬(1848–1927年)等繪,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絹本設色軸,故宮博物院
《渤海閱師圖》之〈廟島蜃市〉
光緒十二年(1886年)四月,醇親王奉慈禧太后(1835–1908年)懿旨巡閱北洋水陸各軍,是清王朝最高規格的海上軍事校閱。十八日下午二時,醇親王從旅順出發,前往威海衛,船行四十餘里至廟島時,看見海市蜃樓奇觀,命令隨員慶寬(1848–1927年)等照繪,〈廟島蜃市〉即為此圖。根據隨行官員周馥(1837–1921年)所編《醇親王巡閱北洋海防日記》,此次難得一見的海市蜃樓景象據描述為「樓台隱見,林樹扶疏,樹外若有數僧翹首立迎」。
《渤海閱師圖》之〈廟島蜃市〉,慶寬(1848–1927年)等繪,清光緒(1875–1908年)絹本設色冊頁,故宮博物院
《虎門口砲台形勢分圖》
虎門位處廣東珠江口交椅灣北面東岸,是清朝中國南方最重要城市廣州的外衛屏障,附近曾多次構築砲台。光緒初期,清廷積極構建珠江口砲台群。虎門中央位置設有威遠砲台,並有計劃建設靖遠台。沿珠江上游建有大虎台,左側珠江中的小島設有下橫檔砲台,並計劃於北方小島增設上橫檔砲台,左岸也計劃
設立鞏固砲台。右側則有外定洋台,更南方位置有已建成的沙角台砲台和計劃增建的大角台。這些砲台共同構築成相當嚴密的沿海防禦。此組圖詳細描繪威遠砲台、下橫檔砲台和外定洋台的岸炮、砲台建築及其防禦態勢。
《虎門口砲台形勢分圖》,劉坤一(1830–1902年)等繪,清光緒五年(1879年),故宮博物院
「修明武備」展覽精選約190件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宮廷文物,包括盔、弓箭、刀劍、馬具、繪畫、織品、圖籍和科學儀器等眾多類別,精彩可期。展覽分四期,每期約為三個月,當中部分珍品會輪換。展覽第二期為2025年4月23日至7月21日。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修明武備──故宮博物院藏清代軍事文物」展覽
「跨越邊界:十七、十八世紀的中法文化交流」學術研討會
現於博物館展廳9舉行的特別展覽「當紫禁城遇上凡爾賽宮──十七、十八世紀中法文化交流」(「當紫禁城遇上凡爾賽宮」展覽)將於2025年5月4日圓滿結束。博物館將於4月23日下午2時至5時30分舉行「跨越邊界:十七、十八世紀的中法文化交流」學術研討會。費用全免,歡迎公眾於網上登記。
學術研討會將深入探討十七、十八世紀中國與法國宮廷的文化交流和互鑒。來自香港、內地及國際專家學者將從藝術及科學兩個角度出發,探討兩國宮廷之間的知識學習及審美趣味,如何塑造了雙方對彼此的認知與想像。研討會於博物館香港賽馬會演講廳舉行,現場提供普通話及英語即時傳譯,更會於博物館微信視頻號、在藝及博物館頭條上同步直播。
「當紫禁城遇上凡爾賽宮──十七、十八世紀中法文化交流」特別展覽
專題一:藝術與典藏
法王路易十五肖像畫在清宮的迴響──從一幅戎裝仕女肖像看中法宮廷間的藝術交流(視訊演講)
時間:下午2時05分至2時30分
講者: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郭福祥
萬里遙來二百年──「當紫禁城遇上凡爾賽宮」特別展覽中的兩件法國早期鐘錶(視訊演講)
時間:下午2時30分至2時55分
講者:故宮博物院副研究館員 姚婷
十八世紀清宮歐洲琺瑯片成做器物研究
時間:下午2時55分至3時20分
講者: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副研究員 王文欣
專題二:科學與新知
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贈禮──「國王數學家」來華與康熙時代科學儀器的傳入
時間:下午3時40分至4時05分
講者:香港理工大學教授 韓琦
十七至十八世紀中法宮廷的文化交流(視訊演講)
時間:下午4時05分至4時30分
講者:凡爾賽宮文物部榮譽負責人 瑪麗 - 勞爾.德.羅什布呂訥
乾隆「西洋樓」是「西方極樂世界」嗎?一項重新解讀
時間:下午4時30分至4時55分
講者:香港城市大學副教授 王廉明
討論和問答環節
時間:下午4時55分至5時20分
講者:王廉明、王文欣
互動故事劇場:紫禁城遇上凡爾賽宮之文物悄悄話(親子專場)
誠邀各位家長與孩子走進宮廷劇場,穿越時空,回到十七、十八世紀,見證中國和法國兩大宮廷的文化交流!透過互動故事劇場,認識紫禁城和凡爾賽宮的主人──康熙帝和路易十四,看看兩位君主在科學、天文、藝術等領域的交流。此外,參加者可運用簡單材料,發揮創意製作劇場小道具,親身融入劇場體驗!持有當天展覽門票人士,可免費參加,無須預約,先到先得。
互動故事劇場:紫禁城遇上凡爾賽宮之文物悄悄話(親子專場)
2025年5月1日(星期四)
下午2時至2時30分(粵語)
下午4時至4時30分(普通話)
2025年5月2日(星期五)
下午2時至2時30分(粵語)
下午4時至4 時30分(普通話)
香港故宮電影放映:《康熙與路易十四》
十七世紀末,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派遣六位「國王數學家」前往中國。從此,中法兩國在科技、貿易和文化思想等領域展開了廣泛而深刻的交流。這段合作促成了首份採用現代方位投影法製作、以經緯度作為坐標的官方中國地圖──《皇輿全覽圖》;中國商品進入法國後,屢屢掀起了「中國潮」;而中國古籍傳入,更對法國思想界和啟蒙運動帶來影響。以上均造就了中法文化交流的輝煌歷史。
此紀錄片將重現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與中國清朝康熙帝的種種交流,包括他們如何展開東西方兩大文明的互敬互鑒,為世界歷史留下彌足珍貴的文化寶庫。
放映免費入場,可預先於網上登記或於現場登記參加。此放映活動不包括博物館展覽門票。
香港故宮電影放映:《康熙與路易十四》
時間:2025年5月2日下午3時至4時40分(普通話,設繁體中文及英文字幕)
《康熙與路易十四》
圖: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編輯推薦
壯錦文創走入香港書店 近距離欣賞非遺之美
文化走訪|「故宮館藏X香港非遺」香港延展精彩揭幕 共賞跨越古今的文化對話
文化走訪|香港閱讀+嘉年華揭幕!逾千好書與多元活動共尋閱讀之美
字裡人|專訪書籍設計師陳曦成:書頁之間,看見設計野心
伯爵茶跡|民不畏死的呼號:夏民歌
Monotype對話月底舉辦 邀字體大師小林章來港探討品牌設計情感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