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於瑞士舉辦的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香港參加者取得驕人成績

文:顧長風

在4月9日於瑞士舉辦的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香港代表團派出299個發明項目參展,取得驕人成績,參與機構合計囊括約300個獎項,包括2個大獎、7個特別獎、約55個評審團嘉許金獎,參展數目和總獎項數目都佔整體的約三分之一,在45個國家和地區中名列第一。而上述的佳績已持續多年,反映香港創科實力在近年有顯著的提升,這仰賴於「官、產、學」三方面的通力合作與革新,在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香港出口商會以及香港的大學們的努力下,香港創新科技正在走向新紀元,也反映在新政策與新思維下,創科才能有突破。

香港的大學一直有良好的大學排名以及科研能力,但過去不着重產業化、商業化,因此大學的創新停留在論文階段,沒有向社會轉化。但在近十年,在香港成立了創新科技局(現名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各大學也陸續成立創新科技的孵化器,如香港城市大學在2021年成立HK Tech 300;香港理工大學則有PolyVentures,協助大學的發明做「知識轉移」,既協助研發人員參與訓練課程,學習創業知識,再協助他們成立初創企業,實現工業化、商業化。

當中,相當部分也由創新科技署資助,參與日內瓦發明展,政府助力他們出海。除了政府的推動,民間則有今年成立第70年的香港出口商會帶領香港初創企業參展,連續第二年在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舉辦香港創新發明展覽會。今年則帶領約60項香港本地創科發明參與展覽,當中包括了超過10個香港中小學發明概念,讓中小學生都有機會將自己的創新科技概念,投放到國際舞台上。

筆者行走於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會場內,不難看見香港的攤位,可謂隨處皆是,佔總數的三分之一,而在21年前香港初次參加競賽,只有3家參展機構。隔了約20年,成長近百倍,而且屢獲大獎,是值得慶賀的成績。

更值得反思的是,創新科技產業需要資本、技術密集,更需要政府的引導帶領、業界團體的組織互助,並非過去港英年代所相信的「無為而治」或者「積極不干預」。相反,創新科技產業的發展需要全社會的投入,而且需要政策定力、持之以恆的支持。相當多的創新科技企業在初創的前十年,都難以實現盈利,但若政府的政策反覆,則有可能讓有機會成功的企業轉移陣地,轉到其他地區獲得政府支持。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已有向高新科技產業轉型的機遇。惟當時是港英年代,政府不太願意投資科技產業,只願意支持短期炒賣的行業以獲利,錯過發展時機。如今政府的支持是前所未有,若社會各界通力合作,咬緊牙關,相信在一段時間後,香港定能走出新的經濟道路。

作者為時事評論員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圖:作者提供

責編 | 韓進珞

編輯 | 徐渝

編輯推薦

QS最佳留學城市排名榜出爐 香港升至全球17位重返20強

DSE放榜︱蔡若蓮喜見狀元數目創歷屆新高 勉勵應屆考生未來都是一片廣闊天地

關稅影響丨美上月通脹率升至2.7% 特朗普再促聯儲局立即減息

DSE放榜︱終極狀元王海博擬留港讀醫服務社會 學習貼士:設定「工作量限制」

金局管再接148億港元沽盤 銀行結餘明跛千億關口

關稅戰|特朗普:美國對印尼徵收19%關稅 印尼對美國免稅

DSE放榜|誕16位狀元歷屆最多 8科5**「終極狀元」來自香港中國婦女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