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信:

Anthony Sir你好,最近好像很多公共事業都加價加得很利害,公立醫院好像加價加很多,還有交通、教育等等,為甚麼會這樣呢?

回覆讀者來信:

加加加,醫療費用率先勁加。近日政府公布公營醫療收費改革,加幅非常驚人。普通科門診50元增至150元,住院每晚由120元加到300元。最離譜的是急症室收費由180元加到400元。如果以後夜晚家裡小孩、老人發高燒怎辦?硬食跟私家門診相若的高昂收費?基層市民可憐啊,加幅實在恐佈。

其他公營服務收費也要加加加,交通罰款猛烈開火。教育方面,教育局調整公立學校的收費,包括上調學費和雜費,還有各項公共設施、交通等等都不斷加價。以前遇上經濟差的時候,例如疫情期間,政府會有很多抒緩措施,例如稅務減免,消費券等等,今天財赤嚴重,想都別想了。

除了公共收費加加加,最近有從事物流的朋友吐苦水,最近政府全方位加強執法,例如違例過馬路、交通違例等等,聽聞就連坐小巴沒有帶安全帶都成為目標,罰款高達幾千元。

最令市民失望的,是沒有好好控制支出,沒有共渡時艱。看坊間的評論就知道,對於《施政報告》、《財政預算案》的評分非常低,連年千億財赤,削減福利、加價加費,市民尚可理解,但是為甚麼公務員團隊,尤其是高官、醫管局高層,就沒有減薪及裁減職位,還有採購支出、日常支出等,都沒有明顯的削減,沒有讓市民覺得共渡時艱,相比美國政府大刀闊斧,明顯被比下去。

為甚麼會走到這一步?除了外圍因素、經濟差,最主要是因為放棄了經濟支柱。經濟轉型是需要的,但經濟轉型的基礎,是要讓自己的優勢產業得以維持發揮,過往香港的主要產業,金融地產、旅遊服務,忽然被市場遺棄,就是高呼着甚麼求變、破局的思維,仿佛就要將過往的一切都丟棄,這是甚麼邏輯呢?情況就好像,一位功藝數十載的大廚,你就叫他不要造菜了,放下米芝蓮,放下鑊剷,鑽研AI。

過往香港雖然依靠金融地產、旅遊服務補貼了政府的財政,補貼了社會福利,也帶動了各行各業發展。

雖然也帶來了副作用,資產價格高企,小市民難於置業,然而這個問題是可以透過興建大量公營房屋而解決,自己不懂做不要緊,鄰近的新加坡就已經做得很成功了,抄功課就可以了。

當年香港政府庫房水浸,大量資金可用於發展趨之若鶩的創科,只要激活香港的優勢產業,就能有更多的資源發展。

可惜這個時候,政府沒有挽救傳統優勢產業,還要將資產價格推倒。不惜瘋狂舉債進行大型基建,到今天還沒有剎停交椅洲,還要起甚麼137區、東涌航空城,地沒有人要,樓沒有人買,還是要堅持起起起,當然還有可以住250萬人,相當於香港三分之一人口的北部都會區,如果發展方向是搞產業還好,可惜到目前為止仍然是傳統發展模式,這樣還看到希望嗎?

樓價持續下跌的效應,已經燒到每一吋,燒到急症室。激活傳統優勢產業,激活樓市,實實在在的刺激經濟。支持政府財政,支持創科發展,這樣才有希望。

作者簡介:

1% Anthony

1%投資課程總監,暢銷投資書「買樓上車防中伏」、「樓。轉命運」、「上車又住又賺」等作者,經濟一週專欄作者,曾任商台「星火燎原」嘉賓主持,曾接受TVB「新聞透視」、「財經透視」、「Big Boyz Club」、經濟日報、明報、星島日報、iMoney等專訪。2000年科網股爆破,欠下一身卡數。債務重組,還錢兩年後再出擊,由滿身卡數打工仔,變出雙位數物業。2009首創地產投資課程,與同學們大舉出擊,住宅、商舖、工廈、大陸市場,以穩健投資策略,協助無數年輕人成功上車,無數小業主財務自由。

Fan Page《第一桶金》:www.facebook.com/anthony.wealth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圖:中通社

責編 | 洛奇

編輯 | 草言

編輯推薦

QS最佳留學城市排名榜出爐 香港升至全球17位重返20強

DSE放榜︱蔡若蓮喜見狀元數目創歷屆新高 勉勵應屆考生未來都是一片廣闊天地

關稅影響丨美上月通脹率升至2.7% 特朗普再促聯儲局立即減息

DSE放榜︱終極狀元王海博擬留港讀醫服務社會 學習貼士:設定「工作量限制」

金局管再接148億港元沽盤 銀行結餘明跛千億關口

關稅戰|特朗普:美國對印尼徵收19%關稅 印尼對美國免稅

DSE放榜|誕16位狀元歷屆最多 8科5**「終極狀元」來自香港中國婦女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