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5年全國兩會正在召開,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亦在北京出席會議。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在中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意義重大;而塑造經濟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在創新創造中推動香港由治及興,則是中央對香港提出的新課題。各位港區代表和委員,怎樣認識今屆兩會對國家發展的意義?香港又該怎樣發掘「新動能」?《橙新聞》就此採訪多位港區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請他們與讀者進行分享。
【橙訊】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冼漢迪對於國家科技進步、科創產業的發展十分關注。他對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有關新質生產力的部分印象深刻——報告提出,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做大做強先進製造業;此外,國家今年也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要堅持創新引領發展。冼漢迪指出,這都與創科息息相關,能夠成功落實必定會對國家進步產生巨大推動作用。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冼漢迪。
冼漢迪對於報告中很多細節非常感興趣,他尤其關心的,是今年再一次提到了「人工智能+」——其實去年報告也提到這一概念,今年可以說是去年的延續。
冼漢迪表示,「人工智能+」是將人工智能技術與不同的行業來深度融合,推動產業創新發展,這也是新質生產力的一種。
中國的人工智能發展一日千里,尤其是近期國產的DeepSeek橫空出世,震動全球,成功可謂有目共睹。冼漢迪說,當今世界,就是中國和美國兩大國在人工智能領域跑在最前面。
冼漢迪作為香港創科界的代表,親眼見證了國家飛速進步,當然希望香港能夠更好參與國家科創產業的發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冼漢迪在人民大會堂前留影。
在推動人工智能發展方面,香港其實應該做什麼?是否應當集中精力專攻某一領域?冼漢迪對此表示,香港發展人工智能,還是要堅持百花齊放,不可過於局限在某一個領域。他告訴記者,香港現在人工智能發展其實有很多不同方向,許多團隊都在進行努力,有AI大模型,也有研究AI Agent(智能體)的團隊。
冼漢迪認為,如今香港聚集了很多人才——全球的科學家都歡迎來香港——香港也投入了不少資源,他希望各個科技公司、科創團隊,可以根據自身條件、興趣、優勢,來發揮能力展開研究。如果僅僅培養某個領域,那麽就會約束研究。
冼漢迪也表示,對於有關團隊的研究,當然樂見希望政府提供算力支持,以及補貼支持。
他認為,香港的科創公司若能用好特區政府的支持,取得成果,必然會有相應效益,這樣也可以回饋香港市民;而更進一步說,這也對國家的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提供助力,是為國家參與AI競爭出一份力。
冼漢迪也指出,特區政府這幾年來對創科支持力度很大,過去幾年投入了累計超過兩千億在創科方面,也有很多過百億的計劃,譬如「產學研1+」資助計劃、新型工業化加速計劃、創科基金等等;今年財政預算案也提到,設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推動技術轉化與應用,舉辦首屆「國際機器人大會」及「青年科學家論壇」,吸引全球頂尖人才等內容。
冼漢迪出席香港代表團會議。
不過,冼漢迪指出,香港要發展創科,必須要有容錯空間,不能短視。他強調,科技發展一定是需要時間、需要不斷試錯的,若是急功近利,總是想要一年半載就有成果,這是不現實的。他認為,香港如今政府、社會都重視創科,只要再有容錯心態,有一個大格局,相信以後一定會有成功的企業誕生。
冼漢迪透露,今次參加全國人大會議帶來了9份建議,涉及推進河套高質量發展、在前海開展場景化數據跨境流動試點、內地與香港攜手穩海運費強保障、優化外國人來華旅遊消費服務等不同內容。
冼漢迪非常關心如何令科研要素「流動」暢通。他告訴記者,現在科研人員通關仍按傳統口岸出入境模式監管,而外籍科研人員等特定群體缺乏專門便利化政策支持,他希望這些情況能有所改革,提升通關效率,也能推動科研工作進行。
圖:受訪者供圖
編輯推薦
復活節|旅議會:料3000多個外遊團出境 逾半屬高鐵團
復活節︱配合人潮管制施 東鐵線部分北行班次一度以大埔墟為終點站
復活節│市民北上迫爆多個陸路口岸 深圳灣大橋大塞車
申訴署揭建造業安全認證造假 特首指示陳國基領導工作小組跟進
復活節︱旅行社指內地團錄雙位數升幅 食肆推優惠吸引留港消費
復活節|入境處:今日為出境高峰 料有75.9萬人離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