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為香港未來發展指明清晰方向,賦予香港新的使命和機遇。
文:劉暢
2025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強在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作出政府工作報告,其中明確提出,中央政府將繼續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原則,支持香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深化國際交往合作,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此番表述,為香港未來發展傳達了十分明確而正面的信號,值得深入分析。
香港的未來發展定位: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政府工作報告強調香港應「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這是中央政府對香港未來發展定位的重要指引。隨着國家「十四五」規劃即將收官,內地經濟正步入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擁有世界一流的法治環境、自由開放的營商環境和高度成熟的專業服務業,理應在國家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絕非削弱香港的獨特性,而是在更廣闊的舞台上實現更大發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也絕非僅是口號,而是有實質性的發展路徑和方向。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要加快發展數字經濟、高端服務業、人工智能等新經濟領域,香港正好可發揮其在金融科技、創新科技、專業服務等方面的獨特優勢,成為國家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節點和重要支撐點。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香港發展新機遇
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到「提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這明確了中央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高度重視,亦是香港發展的重要機遇所在。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擁有龐大消費市場、完善的產業鏈條和創新生態,香港可通過與大灣區內城市深度融合,拓展自身的產業空間。當前,大灣區建設已進入全面深化階段,跨境基建設施、人才交流及科技合作不斷深化。香港應當積極抓住機遇,透過跨境基建、創新科研項目、金融合作等方式,實現與大灣區內城市的產業互補、資源共享和共同發展。
特別是在金融領域,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具備完善的法律體系和國際市場接軌的金融制度,報告中提及的金融改革開放、數字人民幣國際化,以及碳市場建設等,都為香港金融業提供巨大發展空間。未來,香港應積極參與內地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成為亞洲乃至全球金融創新和綠色金融的樞紐。
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香港國際角色與優勢再升級
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香港作為高度國際化的城市,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國面向世界的重要窗口和橋樑。如今,隨着國家參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主動爭取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等新一代國際貿易協定,香港可在其中發揮重要角色。
特別是在國際法律仲裁服務、區域經貿合作談判、國際人才引進、對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香港擁有獨特的制度和文化優勢,應積極提供專業服務,協助國家與世界各國深化合作交流。香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亦享有獨特優勢,透過金融、貿易、基建融資等領域,可在國家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發揮更大作用,成為更重要的國際合作平台。
香港未來發展的路徑選擇:穩定、創新與融合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維護穩定、推動創新、深化融合,將是香港未來發展的重要路徑選擇。
首先,維護穩定是香港發展的基石。香港必須持續優化治理體系,堅持「愛國者治港」原則,全面落實國家安全法,確保社會安定、政局穩定,為經濟繁榮創造良好環境。
其次,推動創新是香港發展的必由之路。香港應加大對科技創新、教育、文化、創意產業的投入,培育經濟新動能,提升城市競爭力。此外,政府報告也強調高質量教育和人才培養,香港需進一步提升教育質量,加強與內地高校科研合作,培養更多創新型人才,以支撐城市未來發展。
最後,深化融合是香港發展的戰略選擇。香港未來必須加快與內地經濟、社會、文化等各領域深度融合,尤其與大灣區內城市的互動合作,發揮自身國際化優勢,助力內地企業走入國際市場,也吸引全球資源進入中國市場,實現互利共贏。
總而言之,政府工作報告為香港未來發展指明清晰方向,賦予香港新的使命和機遇。未來,香港應牢牢把握國家發展戰略,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推動創新發展,深化與內地融合,鞏固國際競爭優勢,為自身繁榮穩定注入新活力,繼續在國家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作者為香港新方向總召集人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圖:新華社
編輯推薦
龔靜儀|美國頒下「國家緊急狀態」與香港有何干?
姚柏良|網約車納入規管 提升點對點交通服務
陳凱文|「反同性婚姻」非中國文化
解局|特朗普關稅重壓 歐盟妥協還是報復?
梁文廣|引導居屋留駐第二市場 穩定單位供應
龐朝輝|香港醫療財政預算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