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科技產業將成為香港經濟的新引擎,推動經濟多元化發展。資料圖片
編者按:在「一國兩制」下,香港擁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各行各業正努力改革,啟動「新動能」,使香港再次振翅騰飛。香港應如何塑造經濟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在創新創造中推動香港由治及興,這是中央對香港提出的新課題。「香港新動能」評論系列,從各行各業找尋香港發展的新動能,從嶄新的角度,集思廣益,為香港注入新能量。
文:劉暢
當全球經濟版圖在數字革命與地緣政治博弈中劇烈重構,香港正站在轉型升級的關鍵節點。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聽取行政長官李家超述職時明確指出,香港需「塑造經濟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在創新創造中推動由治及興」,這既點明了香港發展的戰略方向,也揭示了破題關鍵——唯有在鞏固金融優勢的基礎上,通過科技創新實現產業迭代,才能為香港塑造經濟發展新動能、構建全球創新高地奠定堅實基礎。
戰略抉擇:雙輪驅動的必然邏輯
香港的經濟發展,離不開金融與創科這兩大引擎。金融業一直是香港的支柱產業,擁有完善的金融體系、國際化的市場環境和豐富的專業人才,為香港經濟的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面對全球經濟格局的深刻變革和新興經濟體的崛起,香港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點,以應對未來的挑戰。
創新科技,正是香港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所在。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為香港創科發展指明了方向。香港特區政府也高度重視創科產業的發展,投入大量資源,出台一系列政策,吸引國際創科企業和人才聚集。香港的創科發展,並非要放棄傳統的金融優勢,而是要將金融與創科有機結合,形成協同效應。一方面,金融業可以為創科企業提供資金支持,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另一方面,創新科技企業的快速崛起則有助於為金融市場提供更多元化的投資標的,促進風險投資、股權投融和科技保險等金融產品的創新發展。
體制突圍:流通的深層變革
香港作為國際自由港,在吸引全球創新資源方面具有獨特優勢,但單打獨鬥難以應對日益複雜的國際局勢。如何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實現全條價值鏈合作,成為香港科創發展必須正視的重要課題。無論是原研藥和醫療器械標準的對接,還是北部都會區「灣區合建示範工程」或者是數據和信息的雙向互通,這些因素都是香港創科發展的基石,需要雙方共同努力。
具體來說,香港需要整合人流、物流、資金流與信息流,通過規則機制的銜接及體制機制的磨合,打通兩地之間的協同發展通道。只有在這種全鏈條、雙向互通的合作模式下,香港的創新科技才能真正實現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無縫對接,形成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強大合力。這既需要政府各部門、兩地管理部門之間的高度協調,也需要企業、科研機構等多方力量共同投入,構建一個從研發到市場落地、從資金支持到人才培養的完整生態鏈條。
市場激活:從輸血到造血的蛻變
除了基礎設施與政策支持之外,香港的創科發展還得益於最新推出的人才政策。政府通過各種激勵措施,積極鼓勵國際及內地高端人才及中小企業家來港發展,打造一支多元化、國際化的創新驅動團隊。這一舉措不僅為香港注入了新鮮血液,更為金融服務與創新科技的深度融合提供了重要保障。
不過,科創發展不能僅僅依賴政府補貼,必須依靠企業自主創新、技術研發的內生動力。具體而言,政府應該將補貼政策作為引導作用,針對中小科創企業進行精準指導。通過簡化申請流程,構建一站式網上或手機APP申請平台,有效降低中小企業申請科創資助的門檻,從而釋放市場活力。同時,加強對科技企業的監測與輔導,促進技術創新資金流動,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實現政府與市場的有效互補。這種多層次、全方位的支持模式,能夠更好地激發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力,推動香港建立健全的創新生態系統。
未來圖景:三心合一的全球樞紐
如果香港能夠成功發展創新科技產業,將集金融中心、貿易中心和科創中心於一身,在未來中國經濟版圖中,地位將空前重要。香港的金融業將繼續發揮其核心競爭力,為創新科技產業提供強大的資金支持。與此同時,創新科技產業將成為香港經濟的新引擎,推動經濟多元化發展,為香港帶來新的增長點。
這場產業變革的深層意義,早已超越經濟層面。當香港成功構建「金融-科創-貿易」的全新生態體系,不僅能為國家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戰略支點,更將重塑全球創新鏈分工——這或許才是「一國兩制」下香港最具想像力的進化方向。只有在各方的共同推動下,真正實現「香港新動能」,未來香港有望在國際市場中樹立起既具活力又充滿創造力的新形象,並在全球經濟格局中譜寫嶄新篇章。
作者為香港新方向總召集人
此文為「香港新動能」評論系列二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推薦
龔靜儀|美國頒下「國家緊急狀態」與香港有何干?
姚柏良|網約車納入規管 提升點對點交通服務
陳凱文|「反同性婚姻」非中國文化
解局|特朗普關稅重壓 歐盟妥協還是報復?
梁文廣|引導居屋留駐第二市場 穩定單位供應
龐朝輝|香港醫療財政預算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