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東區醫院外科代理部門主管李卓文、麻醉科資深護師張嘉敏、病人黃先生、外科顧問醫生黎定揚、外科副顧問醫生俞文軒。
【橙訊】東區醫院2017年引入機械人輔助微創手術系統,大多應用在泌尿科、肝膽胰及結腸、內分泌科手術,平均每年處理大約250宗個案。負責的醫療團隊表示,相較傳統手術,新系統可以縮短患者的留院時間,減省人手。有直腸癌病人指,術後傷口「細如瓜子」,出院後1周已可較急速步行。
東區醫院機械人手術團隊榮獲去年醫管局傑出團隊殊榮。他們在2017年引入改進的機械人輔助手術系統,目前已應用於多個專科手術,當中以泌尿科、肝膽胰及結腸,和內分泌科為使用量的首三位。
東區醫院外科副顧問醫生俞文軒指,機械人輔助手術優勢是可減低併發症機率,以及手術中的失血量,同時也有助減輕術後疼痛感、縮短住院日數,乃至病人康復時間,對整個醫療系統亦有益。同時,機械人輔助手術系統也有助改善醫學培訓,支援醫生作更複雜的手術之餘,也能便利教學指導,縮短手術的學習曲線。
東區醫院機械人輔助手術系統至今已進行3850宗手術。
東院外科顧問醫生黎定揚表示,對比傳統直腸癌切除術,採用機械人輔助手術「起碼早兩日出院」,有助減輕病床壓力,「尤其在流感高峰期等繁忙日子,病人早點出院,病床便可接收更多有需要病人。」
71歲病人黃先生介紹,3年前發現直腸內有腫瘤,同年即獲安排作機械人輔助微創直腸癌切除手術,不但術後康復理想,現時亦毋須進行化療,也無復發跡象。他指,過去曾做過傳統盲腸手術,「要開肚3、4吋」,然而做機械人微創手術的傷口「得粒瓜子咁大」,減輕了很多痛苦。黃先生還表示,手術對生活影響亦不大,出院後約1周已能較急速步行,飲食也大致如常。
團隊表示,未來期望透過不同方案,如引入新科技提升機械人輔助手術的技術,以普及應用至更多手術類別。
圖:星島、東區醫院
編輯推薦
立法會二讀通過改革浸大校董會草案 今月24日再處理餘下程序
控煙十招|湯修齊:歡迎通過控煙條例 冀第二階段措施能提供更清晰時間表
立法會三讀通過《控煙法例修訂條例草案》 自由黨兩項修正案遭否決
一帶一路高峰論壇 何力治:已見證近50份諒解備忘錄簽署
誘蚊器指數|今月首批20個監察地區指數均低於10% 食環署:情況改善
高力料3年後學生宿位短缺達12萬個 籲加快建設洪水橋大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