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九年,政府計畫將洪水橋 發展成為新市鎮,可惜因人口放緩、經濟不景而遭擱置。近年住宅及工商業用地需求殷切,政府重啟洪水橋的規劃工程研究。筆者原則上支持是項倡議,此舉正好是一個契機,去改善市民的居住環境,以及增加新界西北的就業機會,從而解決區內貧窮問題。
避免職位錯配
洪水橋位於新界西北部,現有的三號幹綫連接香港市區,港深西部公路連接深圳;興建中的屯門西繞道、屯門至機場連接路,將會連繫大嶼山及港珠澳大橋口岸,為當區發展打通任督二脈。然而新界西北缺乏產業及社區配套,居民要跨區工作,導致生活質素大打折扣。
在 深圳灣大橋的另一端,深圳市政府先拔頭籌,把握橋頭經濟的優勢,將前海規劃成為集金融、貿易、物流及科技等產業於一身的現代服務業合作區。「近水樓台先得 月」,政府開發洪水橋須結合深圳前海、東大嶼都會,以及擴建機場第三條跑道的發展機遇。政府預計在區內新增十萬個就業職位,同時須考慮這些職位能否配合當 區人口結構,以免出現職位錯配。
根據政府最新規劃,洪水橋新發展區的公私營房屋比例為五十一比四十九,是為了「中和」天水圍公營房屋比例過高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避免過去發展天水圍北部及東涌時,公營房屋過度集中所衍生的標籤效應及社區問題。
減輕元朗市負荷
政府規劃洪水橋時,也須注意元朗市的承受能力。現時元朗區人口六十萬,居民不論就業、上學、購物及消閒主要依賴元朗市,造成道路水泄不通,市民怨聲載道。當洪水橋、元朗南、錦田南、橫洲,以及西鐵上蓋項目全面發展後,預計人口增加達九十萬以上,屆時只會加劇元朗市的負荷。
筆者建議政府在洪水橋預留足夠商業用地及社區設施,並在公屋、居屋周邊增建公營商場及街市等,從而減輕元朗市的負荷。交通方面,政府除了增建港鐵洪水橋站外,有必要盡快興建包括北環綫、屯門至荃灣鐵路等新鐵路,並全面檢討元朗大馬路輕鐵系統。
房屋、就業及交通三者環環相扣,若區內經濟無法滿足居民的就業需要,就要改善對外交通;若對外交通追不上需求,就要增加區內就業。政府宜將元朗未來四大發展項目整合,作一個全面的規劃,小心處理各持分者的利益,將洪水橋打造成為一個宜業宜居的新市鎮。
編輯 | Mandy
編輯推薦
沈家燊|人生就是一場愛與被愛的人生起舞
寧德時代舉報遭侵犯商業秘密 海辰儲能高管被捕
耀中幼教教師教育深造文憑接受申請 特設特殊學習需要(SEN)教育
藍家達:登上世界舞台 香港青年應以行動講好中國故事
沈中推AI與數字教育實例專書 搭建香港AI與跨學科融合平台
大灣區融合改變安老服務模式 本地培訓從業員應付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