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展鴻

當人們外出用餐時,他們尋求多樣性,以及廣泛的選擇。他們可能在麥當勞吃早餐,到日式壽司店吃午餐,之後在台灣茶飲店買小食,晚餐則吃印度咖喱。他們可能在吃完作為開胃菜的法國生蠔,還有美國的波士頓龍蝦後,迫不及待地想嘗試韓式燒烤。如今,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菜式在香港很容易找到,而且不僅是富有人家,而是大多數人都可以負擔得起。

然而,在家中進用的食物卻更加傳統和保守,以安全、健康、傳統的冷熱平衡和禮儀禁忌為關注焦點。在家和出外用餐之間保持着明確的文化界限。然而在香港,傳統主義和全球主義在本地問題上的這種調和,是完全可以觀察得到的。大多數香港家常菜所使用的食材都非常類似,變化很少。例如,煲湯、蒸魚、小塊肉類炒時令綠色蔬菜、豆腐,都是典型的家常菜。每餐幾乎都是配搭米飯。

家庭內外的飲食習慣差異頗能說明問題,並反映了香港本身的二分法。香港是一個國際大都市,一方面它擁有國際化的複雜性;另一方面又是中國文化的延伸,具有悠久的粵菜傳統。自1970年代新派粵菜興起以來,我們可以看到一些相似之處。其中不同的食物,如美式連鎖快餐店、法式精緻餐飲、意式麵食、日式壽司、韓式燒烤、泰式辛辣食品、越南菜,以及中國其他地區的菜系等不斷傳入,在飲食文化方面對香港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所有非中國菜中,泰國菜和印度菜的發展路徑可能略有不同,因泰國和印度社群在九龍城和尖沙咀都各有自己的固定社區。這些區內餐館和雜貨舖與上海人的模式相當類似。要了解非中菜如何促進香港飲食文化的發展,我們不妨看看本地日本料理近來的轉變,特別是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傳入香港的其他西餐文化有何不同。

我在香港長大,父母分別是潮州人和順德人,所以家裡大部分時間都吃粵菜。非粵菜於我並不陌生,儘管我沒有辦法將之與香港以外的菜式進行很好的比較。帶着對世界美食的有限了解,我在1984年前往日本接受高等教育,當時日本料理在香港除了鐵板燒(鉄板焼き)外,其他都尚非廣為人知。這道菜在1984年由許冠文執導的熱門電影《鐵板燒》裡佔據重要位置,電影中一眾角色取笑鐵板燒廚師的技能。由於不了解「紅花」(Benihana)或它用的美國牛仔式燒牛扒和海鮮的成功故事,許多香港人(包括我自己)只認為鐵板燒是大多數日本餐廳供應牛扒和海鮮的正宗傳統方式。

我在日本吃的第一頓刺身(生魚片)令我相當享受。這頓飯是一個午餐套餐,有五六塊紅吞拿魚配以米飯和味噌湯。當時在傳統的壽司店用餐相當昂貴,而且對於大學生來說,這並不是一個他們可以經常去吃飯的地方。然而,大約在同一時間,日本的現代壽司店迅速發展,以迴轉壽司為特色。迴轉壽司1958年發明於大阪,並在1980年代廣受歡迎。在店裡,兩塊同款壽司被放於安裝在吧台的傳送帶上。壽司放在一個碟子裡,碟子有特定的顏色,用以辨識它們的價位。客戶可以選擇他們喜歡的款式,而無需提前點餐。與傳統的壽司店相比,它們價格便宜,而且不要求顧客對食物非常熟悉。當時,迴轉壽司被視為對好奇、愛冒險的香港消費者的挑戰,因為在他們的傳統飲食中,生吃魚片及海鮮並不常見。

當我在1990年代中期從日本回港時,日式餐廳的數量已經有所增加,且不僅限於鐵板燒。有些地方還供應壽司、天婦羅和其他傳統日本料理。除了在高級餐廳供應的傳統菜式外,自1990年代以來一直在日本流行的「B級美食」(如拉麵、咖喱和炸豬排),在日本經濟泡沫爆破後有所增長,並逐漸改變香港的日式料理格局。多區都有更多的拉麵店和迴轉壽司店。自過去20年以來,專門售賣不同種類的區域拉麵、咖喱和炸豬排的餐廳顯著增加。還有日式漢堡連鎖快餐店、供應日式意粉和薄餅的餐廳、牛扒餐廳、威士忌酒吧、蛋糕店和咖啡店。

在2020年至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一家日式超市在市中心地區開設了幾家分店,其大部分食品直接從日本入口。所有受香港人歡迎並被認為是值得信賴的餐廳和商店,都有一個日本利基市場。這種現象背後有幾個原因。除了通過本地和國際旅遊推廣的各種區域食品外,透過動畫、漫畫、電視劇和電影而對美食欣賞的形式化,也通常被視為其成功和軟實力提升的理由。在日本流行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抹茶曲奇、加入日本牛奶的巧克力、日本芝士蛋糕、日本威士忌、清酒(日本米酒)、燒酒(主要由蕃薯釀製的酒),以及含有特定的日本香草和調味料的琴酒等零食和飲品,在香港隨處可見。

由於日本的海外食品推廣政策,日本牛肉、大米和小食在許多國家或地區觸及到更多消費者,香港也不例外。「產地直送」在日本餐廳中經常被提及,而omakase(字面意思是「拜託你了,交給你了」,常見於日式餐廳,乃是顧客讓廚師選擇日常及時令特色菜)的概念,亦已被香港的日本料理愛好者所接受。他們完全信任廚師和餐廳。

如上所述,香港人願意嘗試不同種類的食物,具有冒險精神,以期透過飲食和分享探索不同文化。在過去的幾十年間,香港社會除了對日式料理的興趣日益濃厚外,歐洲式飲食文化的能見度也越來越高。西班牙火腿、荷蘭海鮮、葡萄酒和糖果,在香港的年輕專業人士當中很受歡迎。受歡迎的原因之一,可能與這些年輕人的文化經歷有關。他們遇到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士,並願意通過飲食,進一步了解各種文化和生活方式。新派中菜和國際菜系的興起和流行所反映的變化不容忽視,因為它們提供了一個渠道,讓我們了解在大多數人經歷過的1960年代艱難時期之後,價值觀和常規如何因經濟成功和社會穩定而發生變化。

推薦閱讀



《飲食香港——一位人類學家的日常觀察》

作者:張展鴻

譯者:譚宗穎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年7月

(點擊書封,了解詳情)

文章轉載自《飲食香港——一位人類學家的日常觀察》,獲三聯書店(香港)授權使用,標題為編輯所擬。

圖:Unsplash

責編 | 張艷玲

編輯 | 李相怡

編輯推薦

QS最佳留學城市排名榜出爐 香港升至全球17位重返20強

DSE放榜︱蔡若蓮喜見狀元數目創歷屆新高 勉勵應屆考生未來都是一片廣闊天地

關稅影響丨美上月通脹率升至2.7% 特朗普再促聯儲局立即減息

DSE放榜︱終極狀元王海博擬留港讀醫服務社會 學習貼士:設定「工作量限制」

金局管再接148億港元沽盤 銀行結餘明跛千億關口

關稅戰|特朗普:美國對印尼徵收19%關稅 印尼對美國免稅

DSE放榜|誕16位狀元歷屆最多 8科5**「終極狀元」來自香港中國婦女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