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家樑、陳志華
1945年,日本戰敗,中國政局亦發生巨變。不少內地居民遷居香港。頓時,香港人口急增,衍生居住問題。一些人因收入低微,負擔不到市區房租,被迫在山邊自搭木屋居住。這些木屋大多簡陋,沒有防火設施。1953年12月25日晚上9時,深水埗白田村木屋區發生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火災。這場火災改變了香港房屋的發展。
石硤尾大火一發不可收拾
這場大火的源頭來自白田村中約,後來蔓延至上村,其後分散為三個大火頭,小火頭更不計其數。因火場缺乏水源,消防員救火異常艱辛。木屋區內小巷狹窄,不少災民由火場逃走,消防員反而進入火場。大家出入同一小巷,既影響逃生又妨礙救火。10時,消防局總局長高民發出命令,要全港消防員總動員來現場支援。及至翌日(12月26日)凌晨2時30分,火勢才受到控制。最後,白田上村、白田中約、白田下村、石硤尾村、窩仔上村和窩仔下村全部被焚毀。
火災後的景象
手工業失火引致災禍
根據《1954年香港年報》記載,災民多達58,000人。火災撲滅後,政府派了四萬份飯給災民、鄰近火場的嘉頓公司亦派了500磅餅乾給災民。由此可見,當時火災嚴重。後來,消防局總局長高民形容這場大火為「火的風暴」,他指出大火起因是溶膠傾倒於火水爐所引致。溶膠是用於製造膠鞋的,當時,一位石硤尾村民在家中用溶膠製作膠鞋,因意外推倒附有電油的樹膠溶液而引起火災。最後,大火一發不可收拾,禍及其他木屋。
有關石硤尾大火的報道
政府在災後改變房屋政策
石硤尾大火發生後,政府開始興建房屋讓災民棲身,這些房屋稱為徙置大廈。石硤尾邨是第一個徙置屋邨。至六十年代,這些租住房屋改稱為新區,給大眾的感覺是新發展的地區,並非強制被徙置。房屋名稱改變代表政府政策取向改變,由昔日安置貧苦大眾讓其「有瓦遮頭」,改變為發展新地區給低下階層。除石硤尾邨外,尚有大坑東、李鄭屋邨、雞寮、老虎岩等。當時,政府除設立徙置事務處負責興建徙置屋邨外,亦設置房宇建設委員會,提供較佳質素的房屋給中下階層人士,如北角邨、彩虹邨、和樂邨、福來邨等等。
徙置區更名的報道
及至七十年代,政府成立房屋委員會,合併原有的徙置事務處及房宇建設委員會,全部公營房屋改稱為公共屋邨。由這時開始,政府推出十年建屋計劃,大力推動公屋發展。1978年,政府更推出居者有其屋,開始出售公營房屋。政府的角色大大改變,由昔日只提供租住公屋變為出售公營房屋,讓市民擁有自己資產,安居樂業。
包寧平房
石硤尾火災後,政府決定先興建一些臨時房屋來安置災民。1954年1月26日上午,工務局局長包寧(Theodore Bowring)主持施工儀式。他指出:「余司保證此項工程建屋,決心繼續辦理,直至每一災民,均獲安置於現代形式,具衛生設備以及防火之住屋。」這些臨時房屋數量大約有八千個,被稱為「包寧平房」(Bowring Bungalows),以當時工務局局長的姓名來命名。平房用磚、石屎和瓦通等修建而成,不用打樁。建築工人大約用13天便可建成一座。這些平房樓高兩層,每個單位約為10呎乘15呎,可供三至四人居住。入住者要共用廚房及廁所,但相比露宿街頭好很多。後來,徙置大廈建成後,災民遷出包寧平房。包寧平房也完成了其歷史任務。
美荷樓
石硤尾火災後,政府興建徙置大廈安置災民。這些第一代徙置大廈是「H」型。後來隨著人們生活素質提升,政府拆卸這些徙置大廈,重建新的公共屋邨大廈。現時碩果僅存的「H」形六層徙置大廈只有石硤尾41座美荷樓。古物古蹟辦事處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後來,政府耗資2.2億港元保育美荷樓,成為青年旅舍和小型博物館美荷樓生活館,於2013年12月開幕。昔日,美荷樓每個單位面積均為120平方呎,可容納五個成人,單位內沒有水供應,僅在中央部分設有公共水喉、廁所和浴室。這些房間佈置在美荷樓生活館展示,供參觀者了解昔日徙置區的生活。
美荷樓
推薦閱讀
《漫漫港歷史》
作者:黃家樑、陳志華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年7月
(點擊書封,了解詳情)
本文轉載自《漫漫港歷史》,獲三聯書店(香港)授權使用。
圖:出版社提供、Wikimedia Commons
編輯推薦
北京城市圖書館獲2024公共圖書館獎 大灣區圖書館亦以出色表現受國際矚目
新書|《冷夏詩詞》:詩詞自家事,苦樂寸心知
第十五屆魯迅青少年文學獎香港賽區圓滿落幕 青年學子共襄文學盛會
《黑白廚師》評審安成宰在香港有間餐廳!跟著這本書吃遍香港環宇美食
薦書 | 韓江與「再次重逢」的韓國女性文學世界
講座回顧|作為文學與時代底色的人慾:許子東談中國現當代小說中的「飲食男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