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詐騙層出不窮,需從教育、技術、監管等多方面入手培養防騙意識。

文:梁毓偉

政府宣傳片經常說「騙徒手法層出不窮」,但其實他們的手法不單止多元化,更是歷久常新,甚至擁抱科技潮流,進化為全天候、全地域的網絡詐騙。單是香港,保安局去年接獲的網絡騙案是2022年的1.6倍。而國際刑警組織在《全球罪案趨勢報告》中,更將網上騙案列為全球三大罪行威脅。現實和虛擬世界的騙徒陷阱無處不在,究竟哪些人最容易「中招」?好多時我們以為青年從小接觸互聯網和3C科技,並且具備一定教育水平和知識,理應容易洞悉詐騙伎倆,與網絡詐騙絕緣。然而,有電訊商的大數據分析卻顯示,網上騙案的「中招」群組,最多反而是90後、80後等「Z世代」。

早幾星期前,議員辦事處就有年輕女同事不幸成為受害者,誤墮網購健康餐詐騙陷阱。眾所周知,不少在職青年都着重健康飲食和體態,我這位女同事當然也不例外。因此當她看到社交平台有關健康餐膳的資訊和廣告時便感興趣,加上她發現相關專頁已成立多年,讚好數目有幾千時,就更自覺沒問題,便決定付款訂購。結果到翌日發現被賣家封鎖無法聯絡,始知被騙。之後她才知悉社交平台早已有相關「苦主群」,當中提及騙徒已不只一次用此方法行騙,並且會定期「改名」以避免苦主追究。女同事及後也有聯絡警方,但警方指騙徒使用的是難以追查的「假戶口」,款項多數難以追回,而她最終亦只能用錢「買個教訓」。

電話及網絡詐騙受害者不乏青年和中年人士,去年我已在立法會問及有關預防措施,並建議政府針對不同年齡群組作宣傳,以提高市民警覺性。可惜部門回應卻指他們沒有備存網上騙案的年齡分布資料,始終「棋差一著」。事關現時網絡騙徒已無孔不入,甚至懂得善用社交媒體的演算法,精準對應目標群體的興趣,然後再在社交媒體散布釣魚廣告及虛假信息,誘導網民按入仿冒連結。因此要破解騙徒伎倆,同樣亦應運用好科技,一方面將防騙信息針對性的面向不同群組,同時間也要加強執法力度,包括利用「電子報案處理及分析中心」的大數據,以及動用「反詐騙聯合情報中心」等力量,盡快堵截騙案資金。

筆者認為,要防範青年人陷入網騙,其實需要從教育、技術、監管等多方面入手。在教育方面,當局要在青年群組中加強宣傳及作個案分享,提醒青年加強網絡防騙意識,同時培養他們保護好個人資料及私隱,並提升辯識網上交易的真確性。此外在技術方面,政府也應加強對科技罪行的數據分析,及早預警市民防範最新的騙案形式,並且針對網絡全天候運作的特性,加快由報案到追查案件的時間,以爭分奪秒破案。最後在監管上,當局也應促請社交平台和網絡供應商盡其社會責任,防止平台上騙案肆虐,例如參考「短訊發送人登記制」,要求社交平台加強對網店或網上銷售的身份認證。

網絡詐騙雖是層出不窮,但本質都是舊酒新瓶,利用人的貪念、好奇心等弱點行騙。在社會數字化以及人工智能的新發展下,預期網絡分辯真偽將愈來愈難,使用者被詐騙風險也與日俱增。故此政府在發展創科之餘,亦要防患未然,在本港構建安全可靠的網絡環境,打擊網絡罪行,這樣市民使用網絡科技時才能安心、放心。  

作者為立法會議員青年發展委員會副主席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圖:星島

責編 | 韓進珞

編輯 | 阮一帆

編輯推薦

李家超:香港正部署為內地企業提供供應鏈服務 突破美國封鎖

燒錢黑洞丨Meta元宇宙部門裁員傳涉逾百人 去年第四季蝕近50億美元

文化走訪|Rolling Books滾動的書 滾入社區分享平等自主閱讀體驗!

中方首次發布鐵線礁、牛軛礁珊瑚礁生態報告 斥菲方炮製言論毫無事實依據

周一鳴:國安仍存暗湧要居安思危 望拉近警民距離

俄烏戰爭|基輔遭大規模攻擊致12死逾百傷 澤連斯基稱俄使用北韓導彈

中方批美放假消息 特朗普堅持雙方一直關稅談判:今早仍開會

天文台:本港今日有驟雨幾陣狂風雷暴雨 最高氣溫約27度

盧寵茂:最快明年4月1日起實施禁止管有電子煙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