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訊】M+首屆「亞洲前衛電影節」日前圓滿結束。這個為期四天的小型電影節給觀眾帶來了各式各樣的流動影像實踐——這些影片橫跨60年,跳出主流藝術和電影界線、挑戰主流歷史敘事,拓展了視覺表達的可能,重新定義「電影」在現實世界的角色。

17461717393965_.pic.jpg

可以看出,這個「前衛電影節」的「前衛」並不單向度地指當下的前沿與先鋒,而是將整個時間線拉長,將維度拓寬,強調藝術家的「前衛」所起的關鍵作用,呈現了過去六十年亞洲前衛電影製作的完整切面,為大家提供了一個開放的空間,去觀賞非傳統、非主流的視覺表達實踐。

因此,電影節的選片緊扣著往邊緣溯流的想法,其中多部來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菲林片選映則讓人驚喜:擦去年代落下的灰塵,這些珍貴的影像再次面世,與形形色色的觀眾「不期而遇」——這大概也是這個「前衛電影節」的重要意義之一,讓那些因為種種原因而落入遺忘或忽略的影像實踐再次被看見。

任國光《纜車之路》(1979)劇照

其中,6月1日的放映單元「楊紫燁與任國光—16毫米實驗」,聚焦香港出生的夫妻檔電影人楊紫燁和任國光,他們早在1970至1980年代在美國開始合作拍攝獨立短片,及後成了紀錄片導演兼監製的最佳拍檔。楊紫燁曾憑講述愛滋孤兒的作品《潁州的孩子》獲第79屆奧斯卡電影金像獎最佳紀錄短片,現執教於香港大學;任國光亦從事電影紀錄片的製作,曾於美國的垃圾桶裡拯救回近200部華語電影的底片。

17451717393579_.pic_hd.jpg

楊紫燁和任國光在M+亞洲前衛電影節映後對談  圖:橙新聞

該單元選映了楊、任早期創作的實驗創作短片:任國光的兩部印象派散文電影《吾主沉浮》及《纜車之路》,滿載著對少數族裔的關懷與對周遭生活環境的敏感;楊紫燁的三部短片《影舞》、《鏡點》以及《虛空流逝》,前兩部是楊紫燁創作於學生時期的實驗短片,把玩光線與色彩、肌理與圖案、聲音與節奏,《虛空流逝》則以風格化的敘事,寫一個女人哀悼夭折的嬰兒。電影節其他使用菲林拍攝的短片均轉為數碼再進行放映,而作為聚焦16毫米菲林影像的單元,這五部則以原本的16毫米格式放映,以展示影片畫面本來的質感。

楊紫燁《虛空流逝》(1986)劇照

電影節上同樣使用16毫米菲林拍攝的影片還有導演韓玉姬的《無題77-A》。影片全長只有6分鐘,簡潔而有力:以一把縫紉剪刀為主線,隱喻女性內心的覺醒、解放與反叛。韓玉姬是南韓1960年代女性主義實驗電影先驅「海都電影社」的創辦人,該片為其30歲之際表達自我的反叛之作,被視為海都電影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韓玉姬《無題77-A》(1977)劇照

另外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知名攝影師張照堂於1966年創作的《現代詩展》。這部片長僅有4分鐘的紀錄片,講述1966年的台北,一群畫家、詩人等文藝青年在台北發起「現代詩展」,參展藝術家將自己喜愛的現代詩歌轉化為裝置藝術,以意象化展出。這在當時台灣保守的戒嚴時期推動了一股新的現代主義浪潮。該片的8mm膠卷為張照堂時隔五十年後搬家時意外翻出,珍貴的影像紀錄下了張照堂、黃華成、邱剛健等這些知名文藝工作者青春正盛時的奔放,別具意義。

張照堂《現代詩展》(1966)劇照

圖:M+

責編 | 張艷玲

編輯 | 米婭

編輯推薦

果迷留意|外媒:新iPhone採用軟銀ARM晶片技術

施紀賢訪愛爾蘭晤總理哈里斯 冀重設脫歐後受損兩國關係

許正宇:商界對香港前景有信心 美方所謂營商風險是穿鑿附會

建造業下輪輸入外勞10月申請 發展局重申本地勞工優先

大埔新娘潭路山泥傾瀉 近三担籮全線封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