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訊】中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2」號,應香港綠色未來基金總會及香港極地研究中心邀請,於4月8日抵港,展開一連五日的訪問,向香港市民展示國家在極地科研的實力及成果。《橙新聞》近日專訪「雪龍2」號訪港執委會主席何建宗,聽他分享極地考察的難忘經歷和對這次活動的展望。

何建宗是國際知名紅潮和水質研究專家,1993年他首次踏足南極展開極地方面的研究,之後又多次到訪南北極進行環境和生態調查。他研究有害藻華,曾發現北極海的貝殼類生物體内蘊含藻類分泌的毒素,但當時因條件所限無法採集到足夠深的海水,因此未能找到毒藻細胞。直到1999年他跟隨「雪龍」號到北極科考,通過吊機和採樣設備拿到不同深度的海水樣本,才在顯微鏡下首次見到有毒的亞歷山大藻細胞。「當時心情很複雜,一方面見到科研上的突破,另一方面這個人們習慣性認為世界上最潔淨的地方,卻被發現受到污染。」

第一次在極地觀察到紅潮的爆發是2002年,當時何建宗身處中國北極黃河站附近,見到海面變紅。為何紅潮會在高緯度的北極海區出現?何建宗解釋說,當海水中有大量營養物質,加上適當的溫度和鹽度時,爆發紅潮的機會就大大提高。大致而言,引致紅潮的藻類經由輪船的壓艙水傳播到極地,氣候變暖使得封存極地動物糞便的冰川消融流入海水,帶來大量營養物質,再加上水溫上升和太陽光照的條件,創造了有利於微藻大量繁殖生長的環境。隨着旅遊業的發展,極地的生態環境面臨更大挑戰。何建宗認為,對極地污染最大的是旅遊業,尤其是承載數千人的大郵輪。「很多人去那裡尋幽探秘,已經有很多的酒店,一年接待近六萬旅客。」他指,「將來污染在所難免,當務之急是要有國際公約限制旅遊業發展。」

訪問南北極多達二十三次,其中一次親身經歷令何建宗永生難忘。1999年,他獨自外出採集樣本後,沿着來時的足跡走回營地,途中發現會移動的浮冰漂遠了,於是像小時候在體育課上跳遠一樣,後退幾步然後向前衝,再縱身跳過水面,怎料對岸冰層不夠硬實,令他跌入冰海。從身體下沉到接觸水面,不到一秒,他腦海裡閃過無數想法,「最慘的是,出發前看過儀器,下面是一萬二千尺深」。他突然意識到「一定要自己救自己」,想起中學讀物理時學過冰的密度小於水而浮在水面上,他攬住大塊浮冰,然後努力向堅硬的冰層靠近,試了三次終於回到冰面上。回到營地後,其他科研人員發現他全身濕透,立刻呼叫「雪龍」號上的直升機將他送回船上,最終得以脫險。

這次經歷影響他日後投入百萬元的退休金去成立「香港極地研究中心」和創設北極「紫荊站」考察基地。順帶一提,根據1925年簽訂的《斯瓦爾巴條約》,中國公民有自由進出挪威斯瓦爾巴群島並依法在該區域內開展科研活動的權利。回憶在南北極的感受,他說對於人生意義產生更多的思考,「一去到南北極,不是變成藝術家,就是變成哲學家」。

何建宗說,沿着南極洲周圍幾百公里都是海冰,科考船要盡可能地靠近南極大陸,進行補給和採集樣本,對破冰能力和船的鋼材強度有很高要求,「雪龍2」號最大的特色是雙向破冰。船隻藉助船頭配重和堅硬的結構壓碎冰層,可以在一點五米厚的冰層中連續破冰前行。船艉有兩個大型吊艙推進器,能夠三百六十度旋轉,讓船隻原地旋轉,改以船艉向前行進,螺旋槳可以在海面下削冰和抽動海水,實現尾向破冰。

「雪龍2」號的另一大特點是智能化,船舶可以自動監測到一定範圍内的浮冰,並且規劃航線,還可以通過衛星訊號與上海、北京的科研基地互動,先進的數據處理與分析技術也大大提高了船舶的科考能力。作為專業極地科考船,船上設置很多探測儀器,船在迎風航行時,煙囪向左右方向排氣,這樣可盡量避免船首的儀器受船後面的環境影響,提高觀測的準確性和樣品的純淨度。

「雪龍2」號可滿足海陸空作業的需求,甲板上的集裝箱裝着登陸艇,「有半個天星小輪那麽大」,可以將科學家運送到海冰上工作。吊車可收放拖網和重達幾十噸的設備,獲取海洋生物的樣本。船上配備有直升機和無人機,直升機可用於接送隊員、調運物資,以及在密集的浮冰區尋找航道,無人機可以用於航拍。

此外,「雪龍2」號有一個游泳池,透過發電機的冷卻水提高水溫。船隻航行時,發熱的機械需要冷卻水,利用這些冷卻水可產生蒸氣,供船上的桑拿浴室使用。在裝足燃油、淡水和食物後,「雪龍2」號可自持六十日,中途無需補給,續航力為兩萬海里(約三萬七千公里),接近環繞地球一圈。

何建宗表示,希望「雪龍2」號訪港和相關的科研活動能促進香港人的科研精神,培養香港科學家和年輕人對極地科研的興趣,讓香港市民了解國家科研實力和極地研究上的最新進展,開拓大眾全球視野。

他認為,香港在極地研究上有多方面的優勢。香港擁有五所世界排名前一百的高等院校,匯聚世界各地優秀科研人才。此外,香港可發揮一國兩制和語言文化上的優勢,聯繫國内與國際。他提到「雪龍2」號科研人員將出席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辦的「氣候變化國際會議」,與國外專家就極地科考、生態環境與氣候變化進行討論,會議將可展現香港作為國際科研交流平台的作用。

何建宗又指出,香港研究海洋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香港從來都是靠海吃飯,出過四大船王。」他提到海洋對於認識氣候變化有重要意義。「氣候變化是水循環的變異,雲、雨、霧、露、霜、雪、雹,本質上都是水的問題。水蒸發最多的就是海洋,海平面上升,水的蒸發量增加,帶來更多的颱風。極地是海洋的重要一環,地球97%的水資源是海水,剩下3%的淡水資源,2.15%在極地冰川。」

為了向年輕一代科普極地知識,何建宗連同聯合聯合培進教育出版推出《中國極地科考新征程》,向小學及中學學生介紹極地的自然情況,培養學生愛護地球、保護極地資源的意識,引導公眾思考極地生物、氣候、海洋對全球的影響。此外,讀者可從書中了解到中國極地科考的發展過程,感受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圖:橙新聞

推薦閱讀

《中國極地科考新征程》

作者:何建宗教授、梁頌慈博士

出版社:聯合培進教育出版

出版日期:2024年2月

(點擊書封,了解詳情)

推薦活動

香港科學館正在舉行「極地科研與氣候變化展覽」,展出「雪龍2」號模型,介紹極地的生態和自然環境、中國在極地考察的各種設施,以及中國和香港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希望提高公眾對兩極和氣候變化的關注。

展期:2024年3月18日至6月26日

地點:九龍尖沙咀東部科學館道2號香港科學館1樓大堂

免費入場

詳情可按此瀏覽

圖:橙新聞

圖:聯合培進教育出版、unsplash

責編 | 張艷玲

編輯 | 張艷玲,Iris

編輯推薦

內地經濟|4月財新製造業PMI超預期 創13個月新高

李家超:將爭取開放更多個人遊城市 至三月底11萬人才經各種計劃來港

中國與格魯吉亞5·28起互免簽證 單次停留不超過30日

以巴衝突|傳國際刑事法院將對以高官發逮捕令 內塔尼亞胡請求拜登阻止

安達臣道冧天秤致3死 警今晨拘捕精進時任項目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