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4月4日電 (記者 馬帥莎)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北京時間4月4日15時02分,清明節氣正式到來。當天,中國各地迎來郊遊踏青、追思祭祖的出行熱。
清明,是節氣,也是節日。作為時序的標誌,清明時節,草木欣欣向榮,花卉次第開放,入眼皆是春意盎然,每年清明節前後都是賞花的黃金期。今年,武漢櫻花、洛陽牡丹花、林芝桃花等成為人們賞春的熱門選擇。隨着賞花熱情高漲,賞花遊也被年輕人玩出了新花樣,去哪賞花、如何賞花愈發講究。
春季賞花受氣象因素影響較大,為了避免賞花「撲空踩雷」,一些網友化身「賞花情報員」,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當地「實時花訊」。這些註明具體時間地點的「開花情報」,成為年輕人的賞花「寶典」。
春花競豔間,身着漢服的年輕人穿過花海、踏春而來,是今年清明賞花的一道獨特風景。隨着國風不斷「出圈」,「新中式」穿搭成為當下許多年輕人的賞花「戰袍」。
來自上海的徐女士就是其中一員。在當天舉行的常州花朝節上,徐女士身着神仙圖漢服,扮演「十二花神」中的「山茶花神」。衣袂飄飄、裙裾飛舞的造型吸引不少遊客駐足欣賞。
除了「十二花神」,現場亦有不少遊客身着漢服賞花拍照。徐女士對記者説,現在越來越多年輕人喜歡穿着漢服「打卡」美景,「希望未來人們不光是在遊玩拍照時想到漢服,也能把漢服穿進生活,讓更多人看到我們把文化『穿』在身上。」
同樣受「新中式」風影響,「茶園遊」在今年清明小長假悄然興起。清明前,各地春茶已陸續開始採摘。明前茶芽葉細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是茶中佳品,素來是不少茶客的心頭好,但由於產量少,又有「明前茶,貴如金」之説。今年清明,「採茶遊」「問茶遊」成為旅行項目中的「黑馬」,不少遊客熱衷於探訪春日茶園、品嘗今年第一口春茶,親身體驗中國茶文化。
作為唯一以節氣命名的節日,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內涵,它不僅是人們享受春天樂趣的日子,也是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的肅穆節日。人們探親祭祖的需求讓清明小長假出行熱度更高。
數據顯示,清明小長假鐵路運輸已於3日啓動,自4月3日至7日,全國鐵路預計發送旅客7500萬人次,日均發送旅客1500萬人次。在這些出行的人羣中,除了出遊踏青的,還有追思祭祖的民眾。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楊朝明表示,清明祭祖是中國人和諧和睦的載體。中國古代禮儀繁多,但「禮有五經,莫重於祭」,祭祀之禮之所以重要,其實是為了「以祀禮教敬」,培養人們對祖先的敬畏之心,後代也由此思考家族關係,這份愛與敬在儀式中得到強化。
清明當天,不少民眾自發前往烈士陵園祭掃悼念,烈士墓前不僅擺滿了鮮花,還有一份份來自家鄉的「禮物」。一些地方開通「網絡祭掃平台」,方便民眾線上留言,寄託哀思。隨着文明祭掃觀念不斷深入人心,人們緬懷英烈、追思故人的方式越發多元,家庭追思、網絡祭掃、鮮花祭祀、擦拭墓碑等現代文明祭祀方式逐漸普及,祭掃方式雖變,但不變的是清明蘊含的濃厚温情。
春色清和,思念悠然。人們在祭掃與踏青的儀式中,撫今追昔,感受緬懷與新生,賡續傳承,擁抱希望。(完)
圖片 | 中國新聞網
編輯 | admin
編輯推薦
機場快綫尾班車延長至凌晨1時
黃色暴雨警告信號生效
海關在深圳灣檢獲3.9公斤冰毒拘捕28歲男子
特朗普:24小時內大幅提高印度關稅稅率
印尼峇里島快艇遭遇大浪傾覆兩中國公民遇難
美股早段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