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米哈

如果快樂會帶來痛苦,那麼,這樣的快樂還算是快樂嗎?

這是哲學問題,解答的重點可以放在快樂的定義,也可以放在快樂是固定或流動的性質之辯證,但對於心理治療師羅斯.哈里斯(Russ Harris)醫生(對,他同時也是一名醫生)來說,以上是一條心理學問題。

哈里斯解釋說,快樂本來是一件好事,但若然人們誤會了快樂等同於擺脫不快樂,那就會陷入「快樂陷阱」。這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循環,你試圖消除不愉快的思維,結果會因為消除不了而變得更加痛苦,這是因為不愉快的事情,總會出現,分別只在於出現在人生的哪個時刻。

我們可以如逃離這種快樂陷阱呢?

在其著作《快樂是一種陷阱》(The Happiness Trap),哈里斯介紹了由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史蒂文海斯(Steven Hayes)開發的一種以研究為基礎的療法,名為「自我接納與務實改變療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簡稱ACT。

ACT強調的不是怎樣去追求快樂,而是教人放下那一種抗拒、逃避不快情緒的心態,而第一步是轉換自我。

試想一下,你正走在山路,你蝴蝶在花間飛舞聽到葉子沙沙作響感受到夏日微風。你在觀察、聆聽、感覺自然而來的寧靜。然後,幾秒鐘後,許多念頭開始在你的腦海湧現。哇,我從來沒見過這麼美麗的蝴蝶!風好大,我應該帶把傘。太陽太熱了本來要帶傘」我們可能都試過類似的情況。這就是兩個自我,前者是觀察的自我,後者是思考的自我

觀察的自我,顧名思義,負責觀察它不思考,也不對於在山路上遇到的種種產生想法和意見。它只是觀察。當你專注於觀察的自我,你意識到的是體驗,而不是思考體驗。

另一個起了作用的自我,就是思考的自我。它會估算山路上見到的陌生人是否善良、記住你到目前為止走了多少分鐘、告訴你陽光多麼惱人,等等等等。所有在你腦海中出現思維或影像,都來自思考的自我。

思考的自我,教人類安全地生存下來。但,要學會快樂的生活,我們便要學習多用觀察的自我,放下思維去感受自己的行為,以及在周圍發生的事物。

當人們只用上思考的自我,他可能滿有批判力,但卻無法享受當下。哪怕他身在童話裡,他也可能等不及快樂的結局,而陷入充滿挑戰的不快困境。又說,即使這個人已經到達,並身處快樂的結局,思考的自我也會告訴他:你現在快樂,但之後呢?誰知道大魔王會不會復活呢?於是,他又不快樂了。

ACT提醒我們,快樂的人多用觀察的自我,以它來聚焦於現實。這不是要掩耳盜鈴、逃避問題,而是真誠地明白困難必然會出現,那就在它出現時勇敢解決它。再者,思考的自我有時會給我們帶來更多本來不會發生的困難。

舉例,你正在參加一次求職面試。當你等待面試官叫你的時候,思考的自我不斷跟你說:「你只是在浪費時間」、「你不會被聘用」、「你不符合這個職位這些意識構成了話語,話語會造成真實的壓力、影響你的表現,令你真的不會被聘用

面對這樣的情況,ACT指導的方法是:跟自己確認這些負面話語,只是閃過的文字和符號,而不是一種影響力。具體的實踐是在這些話語前,加上「我正在有這樣的想法」。例如,腦海閃過了「我是一個失敗者」的想法,接着,你便主動補充說:「我正在有這樣的想法,我是一個失敗者」。這個ACT的方法,教你意識到這只不過是「我在思考一個自我產生想法」

另一個ACT的日常練習是:注意你周圍的五件事物。

在一天裡,大家不妨找一個時刻,停下來,四處看看注意你能看到的五個物體你能聽到的五個聲音你能感覺到的五個東西。你或者會說,五個物體五個聲音五個感覺,不就是十五件事物嗎?我不是跟你說,不要多用思考的自我嗎?

圖:Illustration generated by Midjourney AI, prompted by Louis Miha 

責編 | 張艷玲

編輯 | 張艷玲

編輯推薦

颱風韋帕丨颱風預計在珠海到湛江沿海登陸 廣東多地停課、停工、停產、停運、停業

美國農業部解雇70名外國研究員 多數為中國博士後

陳茂波:科技園實習生申請破紀錄 創科發展投入吸引青年人才來港

越南前國家領導人阮春福、武文賞、王庭惠等被解除黨內一切職務

周末睇新聞|以色列再開戰線介入敘利亞衝突 四處點火破壞美國算盤

越南下龍灣觀光船翻沉 已致38人死亡

機構信息不斷更新|普通科門診診所暫停服務 社署轄下福利服務單位不會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