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訊】「在香港談中國傳統文化,說承傳也好說傳承也好,都肯定離不開新亞書院;談『新亞』,說九龍也好說新界也好,必不能繞過農圃道。是處既曾是書院之所在,更是書院由桂林街一路走來的里程坐標;道上春風和煦、桃李交輝——一派明媚的文化薪傳風景,都給寫進本書各篇懷師憶友的文章中去。」——朱少璋
這是朱少璋教授寫給《學藝多方:新亞農圃道中文系師友述記》一書的推薦語。該書由已故著名學者鄺健行選錄十位新亞農圃道時期的校友,包括李學銘、林炳昌、張世彬、梁沛錦、陳永明、陳志誠、陳紹棠、麥仲貴、黃漢立、楊勇,既憶述一己與諸君的交誼,也簡介各人著作,是珍貴的學人小傳,集合在一起更可見出上世紀中文傳統的綿延。以下內容,摘選自鄺教授之序言。
農圃道時期的新亞書院
這本小冊子收文章十二篇,先後在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系統內的刊物發表過。現在成書發表,部分文字有刪補。
十二篇文章分兩組。前面十篇為一組,寫新亞校友,那是應《新亞生活月刊》邀約在二〇一九到二〇二一年間寫成,每一期或兩期一篇。文中的校友其實是我大學期間上下距離不出三屆的同學,《月刊》用「校友」作題目,我一仍舊貫,「校友」不改稱「同學」。
《月刊》邀我寫校友,沒有要求寫甚麼時期甚麼系別的學生,我便挑最熟悉的去寫。這十位校友畢業後在社會工作,各有建樹表現。工作崗位性質不必相同,卻有相同一點:繼續文史探研,出版看來甚至跟本身工作性質無關的著述;從而見出新亞文化傳統的一致性與綿延。他們不一定享譽學術界,但是著作內容多樣化,深度可稱,所以本書題名「學藝多方」,同時表揚學藝。這是十篇文章主要的寫作用意。
還有,文中人物我都熟稔,農圃道校園內,大家多少回一同閒步戲逐、淺深交談,在在印象深刻。六十多年過去了,未嘗忘記淨盡,也想趁自己神未盡昏智未全泯之時記錄一二,作為鴻泥留下來。這是十篇文章寫作的第二層意思。只是一想,自己距離神盡昏智全泯的時日還有多遠?到時眼前雖現鴻泥,腦間還不是白茫茫一片?每念至此,又覺無奈黯然。
後面兩篇文章屬第二組,第一篇一九八〇年十一月在《新亞生活月刊》發表,第二篇在新亞中學二〇〇七年編選的《農圃道足跡》刊載。兩文記述曾克耑老師怎樣在系中發揚詩風。他一方面鼓勵創作,一方面認真批改同學作品,指引向上途徑。特別要提的是:他批改嚴格,同學作品中一個字,他可以一改二改三改以至四改,務求盡善盡美,有益學者。我相信不少同學受到感染,都努力向上,禀承師教,向外弘揚風雅。今天大專界中頗具名氣的詩社璞社,還能見出曾老師的流風。
農圃道時期的新亞書院
我多年來在大學授課,集中在古典詩文範疇。詩且擱下不說,文指散體古文。唐宋以來,散體古文被視為文體正宗,有關篇章作法的指示和美感欣賞導引的文字不知多少。我承乏教學,自然接觸到其中一部分。總的說來,前人的卓見偉識教我佩服。拙文是語體散文,也許有人覺得語體散文的寫作方式跟古文沒有關係。其實古文語體除了古今語言之別以外,二者在謀篇運意、遣詞酌句的作法上可以脈理相通的。我有時反覺奇怪,怎麼一些現代作者完全不重視其間的脈理了?拙文下筆之時,還是有過嘗試運用若干前人在寫作技法上的指示的。雖然限於個人才情,寫出來達到達不到指示的標準不可得知。倘使有讀者忽然提出:文章某處好像見出古人技法的痕跡,那麼知己之感會油然而生,不知提升到怎樣的程度。讀者如果還是我的耆尊前輩,我會趨前敬禮;如果是平輩同學朋友,甚至是後學晚輩,我也會趨前執手,含笑面對。雖然自己現時年歲大了,行動不方便,心中還是想像古人把臂入林的灑脫風采。
《學藝多方:新亞農圃道中文系師友述記》
作者:鄺健行
出版社:香港三聯
出版日期:2023年5月
(點擊書封,了解詳情)
本文轉載自香港三聯微信公眾號,獲香港三聯授權。
圖:香港三聯微信公眾號、香港中文大學網站
編輯推薦
文化漫談 | 中國醬油與醬園文化
文化漫談 | 貧困危機:日本社會的難言之隱
文化漫談 | 豆漿:窮人和素食者的「牛奶」
文化漫談|現在的糭子不再是原來的樣貌,我們還是在吃糭嗎?
活動回顧|《香港歷史與社會》新書發布 凝聚北大與樹仁大學30年合作辦學成果
文化漫談|騙術也有經書?《杜騙新書》展現晚明江湖欺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