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當代中國

深圳大家熟悉不過了,熟悉到對她的特別之處也覺得平常,很多人就沒想過她的「圳」字是甚麼意思,更不會知道深圳與「大水溝」有甚麼關係.....

深圳已是擁有1,700多萬人口、GDP規模達4,000多億美元的超級城市。

墟市變超級大城市

深圳已是擁有1,700多萬人口、GDP規模達4,000多億美元的超級城市,後者不單早已超越香港,甚至超越全球大約170個國家。這一切,是從「深圳墟」開始。

從前的深圳墟是廣東新安縣轄下一個墟市,形成於明朝晚期,或者更早,位置在如今羅湖區東門一帶,附近有蔡屋圍、曹屋圍等十多條村;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纂修的《新安縣誌》便有關於深圳墟的記錄。

香港也曾經屬於新安縣管轄,那時《新安縣誌》關於墟市的敘述,也有提及香港,例如「大步頭墟」(大埔墟)、圓朗墟(元朗墟)等,惟這是題外話。

深圳的「圳」在哪裏,網上說法不止一個,其中一個是流經深圳的筆架山東側。圖為深圳筆架山。

「圳」是客家方言字

深圳墟的「墟」字好理解,就是市集,那「深」和「圳」呢?

據報道,原來這一帶的居民不少是客家人,在客家方言中,圳指的是田邊水溝;此處水澤密布,其中一條水溝特深,所以有了「深圳」這地名,也就是「深水水溝」之意。這名字很鄉土吧?

因為「圳」是方言字,較為少見,帶有「圳」字的地名集中在廣東、福建、江西和台灣的客家地區,故在改革開放之初,一些外地人甚麼不知這字該怎麼讀。當然,現在深圳已無人不識,應該不再有人讀錯了。

至於這條讓深圳得名的水溝(圳)具體在哪裏?有網文提到是從深圳的銀湖到深圳筆架山東側,一直延伸到深圳河;也有網文稱這「圳」就是深圳河,但深圳河似乎比「水溝」大了很多......。

深圳的火車站最初是在東門附近,1950年才遷到如今接近羅湖口岸位置。圖為1911年九廣鐵路通車的情況,小圖為現在的深圳火車站。

鐵路改變深圳命運

民國初期,新安縣改稱寶安縣,此際深圳墟也因為九廣鐵路興建和設立深圳站,得到進一步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深圳墟改墟為鎮,當局並因為深圳鎮交通便利、發展較佳,於1950年代把寶安縣城從南頭(現在南山區)遷到這裏。

1979年3月,寶安在改革開放之初撤縣改市,深圳更取代寶安,成為新城市的名稱。此後經濟特區成立,深圳飛速發展,逐步成為如今的國際知名大都市;這段歷史,不少香港人也是見證者。

圖:網絡圖片

延伸閲讀:

親子好去處|深圳最大科技館「紅立方」 超多科幻體驗  龍崗新地標

灣區打卡|廣式「歐遊」 到廣州沙面感受異國風情


責編 | 孫紹豪

編輯 | georgewang

編輯推薦

日本廣島悼念原爆80周年 市長冀廢除核武成為共識

廣東多地強降雨引發道路淹沒 多部門緊急救援搶修

天文台預計中午前後雨勢有時頗大 有狂風雷暴

基孔肯雅熱|順德病例連續7天下降 初步遏制疫情升勢

國泰傳12年來首次向波音訂飛機 最快今日公布

土力工程處:至今共接獲20宗山泥傾瀉報告 主要影響非繁忙地方

特朗普:聯儲局主席潛在人選減至四名 財長婉拒冀留原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