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偉民
清宵,易惆悵,不必,有離情。
書房,種了一盆海棠花,花開、花落。生命的高低起伏,認真「估佢唔到」;凡事要靜觀其變,不要因一時看法,便想到離開。報載:近年,每年有十萬人移離本市。香港,曾有三次移民潮。
銀行家王冬勝說過:「問題,有時候『乜都炒埋一碟』,遇到問題,不要過快反應,所有問題複雜,『藤掕瓜、瓜掕藤』,要看通問題的交錯。」切記:
到處楊梅一樣花。
經典歌曲《家變》的一句:「變幻才是永恆!」成為香港人的座右銘;一年一小變,五年一大變,每日的新聞,「唔聲唔聲,嚇你一驚」,驚嚇過後,生活照常;未來在那處生活,請堅守:做個好人!
「移民」這個名詞,愈來愈不適合現代人,「移居」比較準確;身邊許多朋友,只是移居內地上海和北京、有些則香港和外國「兩頭住家」、有些去了別國,仍然堅持使用香港特區護照。看來,真相其實只是moving to another city,正如李家超特首所說:「不必概括他們不幸福。」地球村的出現,還遠嗎?
移民「呢家嘢」,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沒有對錯,只反映個人的價值觀;四大洲和五大洋太接近,人類已是global citizenship,拿個平板電腦,穿梭地球無難度,再加上「work from home」,有時候,身處何方,我們都搞不清。
我的一輩子,曾經歷過那3次移民潮。
1967年,香港動盪,到處都有「土製炸彈」,大批人離開這城市,要感受那氣氛,可看看楊凡導演的優秀電影《繼園臺七號》,講一個女人告別北角小男友的故事。當年,移民美國,以為「明天會更好」。小時候,對面大廈的楊太太全家遠走三藩市,把兩箱的玩具送給我們;媽媽和她依依不捨:「美國是『金山』,『美金』好用!」楊太太笑說:「投靠開餐館的三家姐,老公做『企堂』,我學『洗大餅』!」當時,有人急於賣房子;留下的,有成功、有失敗,這就是人生。
八十年代初,國家宣佈要從英國人收回香港的管治權;香港面臨巨變,移民潮湧現。1983年,港元大跌,9.6港元才兌到1美元。當年,以「家人團聚」為理由移民去美國已不易,但加拿大及澳洲經濟起飛,急需大量資金和人才,香港頗多中產階層和商人,移去這兩地尋找brave new world,他們的下一代,今天「洋聲洋氣」。我是急性子,喜愛香港的方便,再者,加拿大天氣太冷、澳洲太清靜、英國天空太灰暗,受不了。那些年,移民走了的大量同學和親友,唉,已「相見時難別亦難」。年青時候,我為外國人打工,他們有些叫華人做「chopsticks」,上司還嘲笑粵劇是「貓叫」。不過,我深信勤勞的中國人,終會有一日「飛龍在天」;在1987年,每個週末,我乘船去澳門唸中國法律,當時的香港,還沒有中國法律課程,時間證明我對了。
律師先輩張永賢曾妙語:「還是那『半杯水』理論:有人因為只有『半杯水』要離開,有人因為還有『半杯水』而留下。西方的發展已到頂峰,還不如留在香港,看看改革後的中國如何注入新鮮水!」
怎也料不到,今天,2019年的動盪,又掀起另一波「移民潮」?身邊走的人,都是年輕的30、40歲,和八十年代不一樣,這批離開的,未必有甚麼「身家」或有一技之長,去英國和台灣的居多,因為容易!
問他們為甚麼要走,有人說:「對管治灰心。」另一些說:「沒錢,在香港便生活得沒有質素!」朋友說:「為了子女有更好的教育!」舊同事說:「我從加拿大『回流』的,現在回老家,亦很合理!」客戶說:「外國護照是『行船爭解纜』,算作旅行證件又好、是『保單』也好!」晚輩說:「香港房屋狹小,像蜜蜂窩,壓力大,外國生活簡單,人會快樂一些!」
移居,是現代人的權利;喜歡往世界跑,是人的本性,但是,旅遊和居留是兩碼子事,務必小心:不可以用「移民的自由」,換來「生命的不自由」!不過,最傷感是閱報,有一個團體做了調查:許多年輕人覺得在香港,如出身基層家庭,將不會有前途。
從1939年的世界大戰至今,香港一直沒有停過「移民中轉站」這角色,四方八面people in,東南西北people out,如作家沈從文在名著《邊城》寫過:「凡事都有偶然的湊巧,結果卻又如宿命的必然。」他這一句,最叫我感觸:「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香港,向來不搞「排斥主義」,對內地的,對移民回流的,都是「門常開」,包容是香港人的美德。近百年,民族很不幸,過去是外國人蔑視我們落後;今天,是他們嫉妒中國的進步,故此,香港不宜內鬨,而朋友們離去,何用傷感。朋友說:「安頓了妻兒,便立刻回香港拼搏!」不是壞事呀,不過,小心夫妻聚少離多!
常常聽到爭論:這批不在香港長期居留而又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或「中國(香港)護照」的人,應否繼續享有社會福利?2019年之後,香港的社會氣氛仍然分化,「青中」一批批的走,我們要讓他們知道香港仍存原宥和包容,回頭路是香港……全世界的城市都在挽留人才,香港為甚麼輕易放棄培養出來的青年?「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總會有一天,他們會明白自己的追求?
國家領導人習近平來港,參加「香港回歸二十五周年」慶典,發表講話,為香港將來的數十年「一錘定音」,那便是「四個必須」加上「四點希望」。按照內地的政治常規,這八點將會是香港未來的命理圖,你作出個人留或離的決定前,必須先了解這形勢。
「一國兩制」的政治有「四個必須」。第一,必須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香港可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及享有高度自治權,但香港居民同時亦要尊重國家的根本制度。第二,必須堅持中央「全面管治權」和保障特區「高度自治權」互相統一,而前者是後者的源頭。第三,必須落實「愛國者治港」,絕不允許賣國、叛國的勢力掌握政權。第四,必須保持香港的「獨特地位和優勢」,中央將繼續全力鞏固香港的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維護自由開放的營商環境和保持「普通法」制。
習主席同時對特區政府提出了四點關於社會的希望:第一,着力「提高治理水平」,要加強政府管理,改進政府作風,樹立敢於擔當新氣象;第二,主動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第三,切實地「排解民生憂難」,包括令市民「房子住得更寬敞」。第四,共同「維護和諧穩定」,香港不能亂,也亂不起,要特別關心關愛青年人,因為「青年興,則香港興」。這些,都會改善社會狀況。
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竟然擁有「資本主義」的特別行政地區,太奇特了,如不是歷史的命運,根本不可能有這般進程!亦因為這「一國兩制」,香港變成一條運河,把國家的後盾連接世界,所以,領導也深明如香港走「內地化」,對中國沒有多大意義,因此,在未來日子,只要香港居民不觸及國家主權、治權、領土完整等的「紅線」,本城生活的空間仍然是自由和廣大的。學者田飛龍用「一國重心」來形容「一國兩制」的轉向,有人用「國民責任」來刻畫此刻政治上的規矩。如有朋友未能接受政治現況,自然考慮離開。
第二個未來的新狀況,是經濟上「融合大灣區」,以後,香港不能單腳獨行,是大灣區的一份子。朋友說:「我不想接受大灣區概念!」我說:「如你生活在一個國家,卻不接受它的經濟策略,那麼,不如另謀出路。」
「大灣區」是國家的未來重要策略,它包括11個城市、8,000萬人口、兩種不同的政治和經濟制度、3種貨幣、3個獨立關稅區和中文、英文、葡文的三者使用;本身又是擁有歷史和人才實力的腹地,是國家發展「內外循環」和「一帶一路」的引擎;通過這super sandbox的試驗,香港應該有發展。
當然,往後的日子,香港再沒有以前作為內地「checkpoint」的繁華、坐享「入又刮,出又刮」的地利。如果有些人仍然靠舊經濟來「食老本」的,只能夠「搵餐晏仔」;政府立心要香港成為「科技、文化」之城,不再單一地依靠金融;所以,我深信香港仍會是「大灣區經濟盆地」的一顆珍珠,年輕人,只要「有料」,真的不用太悲觀。
任何青年,如打算留港發展,但只是選擇平淡生活的話,則會錯失香港的特別優勢,不過,有一個年輕律師告訴我:「經濟財富,不代表一切!我只想活得平靜!」
香港延續「自由資本主義」本位的同時,政府必須糾正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那便是周永新教授所說的「香港的極端資本主義,沒有幫助低收入基階,獲得公平的分配」,其實,香港的中產階層又何嘗得到合理上游機會?他們正天天「M」字下墜。基本法委員會前副主任梁愛詩曾說過:「香港要先解決迫切的民生問題,讓市民生活有幸福感。」我非常同意「幸福感」這句話。習近平主席在中共二十大也強調「香港在發展同時,要解決一些深層次的矛盾」。
第三點「天要下雨」的未來變化,便是香港人口老齡化,每年,約六萬人離世,但只有三萬多人出生。到了約2040年,3個香港人中有1個會是65歲以上的長者,勞動人口更大幅減少,而且,頗多老年人是社會的基層,加重社會福利的開支,他們更和香港未來的「知識型經濟」,格格不入;更可怕的是香港的生育率僅0.87%,一對夫婦也生不了一個小孩子,聽說大學找學生,也遇到困難。有人移民,有人去了大灣區,有人退休,年輕人,你們的「上位」機會在未來絕對多了,不是嗎?現在多個行業已爭人!
但在這情況下,如香港不靠「高地價」收入,亦沒有其他新稅種(如消費稅)來提高稅收,政府難以應付龐大的基建、房屋、福利、醫療等開支。2006年,時任財政司的唐英年嘗試開徵銷售稅,可惜最終面對巨大反對而觸礁。
要保持香港經濟的高活力,而又不調整稅務制度,最終,必然要和大灣區「人才交流」,或向全世界人才招手,讓更多人才來港工作,保持香港的經濟增長。過去,1997至2021年,單程證移入香港的人口有112萬,還未計算投資、「專才」和大學畢業後,留港的內地移民,所以,政府放鬆專才的移民計劃,補充精英人口的數目。我在金融和保險工作上,接觸不少外面的精英,他們的勤力,「唔係人咁品」。如在未來,部分香港年輕人不想面對競爭,依舊是自我的「小娃娃」,希望「欲速必達」,在「貨比貨」之下,會被別人「揮低」;如是這樣,換個外國地方平淡地生活,亦無不可,因為在某些國家只要有一份工作,很容易享有三房二廳和一輛汽車的合理水平。
巨星張學友說過:「能夠讓數以億計的貧窮人口,脫貧而步入小康的中國,是本世紀最大的奇蹟,身為中國人深感驕傲。」
晚來風勢,我們的年紀,難看到數十年後的梅花;但是,年輕的你,如果不是真心喜歡或能夠適應外國的生活,又沒有想清楚正反兩面,就隨便放棄老地方,「人走你又走」,結果,錯判未來人生,當你回首香港這個家,已是百年身……
圖:橙新聞資料圖片、何永賢Facebook、Wiki、unsplash
視頻來源:忘了!忘不了、HKTDC、Yahoo Hong Kong@YouTube
編輯推薦
佬文青的世界|大師熊海:「『新水墨』,是香港人驕傲的文化財產。」咪走寶,大家快來學習水墨基本常識!
佬文青的世界|樂壇星級「社工」張敬軒,「審時互動」的機靈,是今日天皇巨星的登基要求
佬文青的世界|「英雄被困筲箕灣,不知何日到中環」——400年筲箕灣今昔「等閒」的老百姓和「不等閒」的將軍石
佬文青的世界|我眼中多年仆心仆命為香港電影工業拼搏的古天樂——支持港產科幻片《明日戰記》,讓白武士有彈藥繼續為香港「開戲」
佬文青的世界 | 不可錯過的好電影:彭秀慧、毛舜筠、姜濤、Jer炮製的新鮮「四合丸」,打動人心的感情好戲《阿媽有咗第二個》
佬文青的世界|香港音樂劇「詞王」岑偉宗:如何走上填詞之路,及和高世章的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