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訊】自我了斷的方法有那麼多種,為什麼日本武士偏偏要選擇如此痛苦的切腹?切腹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image.png

切腹的歷史

切腹被認為是表現武士精神的自殺或處刑方式,也被稱作「割腹」、「屠腹」、「腹切」,hara-kiri這個詞甚至流傳到國外。

據說切腹肇始於藤原保昌的弟弟保輔。他被當作「強盜之主謀」,於永延二年(九八八)死於獄中。傳聞他在被捕的時候企圖自殺,「將刀刺穿腹部,扯出腸子」(《續古事談》卷五)。

藤原保昌

平安時代以後,切腹逐漸成了自殺的一種方式,而其真正流行開來是在鎌倉末期至南北朝時代,契機大概是下面兩件具有衝擊性的事件:元弘三年(一三三三),六波羅探題的將士在近江番場(現滋賀縣米原市)集體自殺;之後,以得宗高時為首的大量武士在鎌倉自殺。據《太平記》記載,前一事件中有四百三十二人、後一事件中有八百七十三人切腹,或者用刀互刺對方,或者自己割下自己的首級。

在此之前,武士大多是用別的方式自殺的,比如,將刀放入口中,俯身讓其貫穿而亡。中世之後,切腹也並不是武士和男性專屬的自殺方式。再往後,還出現了所謂正式的儀法:將短刀刺入左腹,然後劃到腹部右側再抽出來,再像畫十字一樣從胸部下面切下去,最後戳穿喉嚨(根據三浦一郎的指教,切開腹部後人會向前倒,實際上要做到十字切是很難的)。

切腹用脇差,以奉書紙纏繞白刃

藤原保輔的那種切腹拉出內臟的做法是古老的慣例。據此,有觀點認為,祈禱者通過將生命之源的內臟供奉給神靈,向祭祀該神靈的共同體表示祈禱者真實無偽的丹心,這是切腹的本來意義,起源於山之神以及他所屬的武士集團表明最後的忠誠。鎌倉幕府滅亡時的兩次集體自殺,正是得宗的近臣集團(北條一族和得宗被官)用戲劇性的方式向得宗表達自己的忠心和獻身精神。那種慘烈的場景也可以被解釋為,近臣集團覺察到得宗專制遭到各方面的反對和憎恨,深感前途渺茫,絕望之情噴湧而出。

切腹讓人極度痛苦,也很難致死,但一直被認為是在戰場或者人前顯示自己的勇敢和真心的有效方法。大多數情況下,敗軍的將士不願被俘,因而選擇切腹,但也有切腹殉主, 以及因為職務上被追責而被迫切腹的各種情況。

切腹的規矩

作為一種刑罰的切腹可以追溯到室町時代。到了江戶時代,幕府和藩將切腹定為特別屬於侍以上的上級武士的死刑方式。幕府法律規定的切腹慣例是,從傍晚到夜間這段時間內,五百石以上的武士在大名宅邸切腹,五百石以下的武士在監牢中進行。

根據《古事類苑・法律部二》所引用的各種史料判斷,前者切腹的規矩是,在庭院內一塊一丈(三米)見方的土地上鋪好沙,再鋪上兩張無邊的草席,覆蓋白木棉布或紅色毛氈等物,作為切腹之地。囚犯全身穿著乾淨的、不帶家徽的淡綠色(囚犯服裝的顏色)服裝坐下後,正副兩名介錯人出場。正介錯人報上姓名,行禮,拔刀站在囚犯背後。其餘的差役帶來用奉書紙包著的九寸五分(28.8 厘米)的木刀,盛在三方(用白木製作的一種膳具)上, 放到距離囚犯九十厘米左右的前方。接著,副介錯人服侍囚犯把胳膊從袖子裡抽出來,催促囚犯去取三方。當囚犯伸出手去取的那一瞬間,正介錯人揮刀斬下其首級。副介錯人取首級給檢使看,檢使陳述自己全程監督切腹,如此整個過程結束。有時會用扇子代替木刀(「扇腹」),有時也會用真正的短刀。砍下的首級和屍體會交給囚犯的遺族和家臣。

赤穗浪士切腹的情況

元祿十六年(一七○三)赤穗浪士切腹之時,也是採取脫去衣服、伸手取脅差時被取下首級的方式。浪士們在復仇之後被交給四個藩看管,大石等人被監禁在細川氏的藩邸內。快到切腹之時,浪人們留下遺言。細川家命堀內傳右衞門為負責人。浪人奧田孫太夫詢問堀內:「我不知道切腹的規矩,要怎麼做?」堀內回答說:「我也不太清楚。聽說是把小脅差放在三方上拿給你。然後你把它拉到身邊,脫下肩衣,去取三方。」這時,站在旁邊的一些年輕的人說道:「沒必要弄這些形式,怎麼來都行,你就把頭伸出來讓我們砍就行。」堀內的話就被打斷了。奧田孫太夫擔任過藩主的近衞和江戶武具奉行的職位,拜領一百五十石俸祿,那時也已經五十六歲了。他顯然是武士,但也許因為其祖父和父親是浪人,並不知道切腹的規矩(《赤穂義臣對話》)。

之所以要在囚犯沒有拿到真正的短刀之前將其首級砍下,是因為擔心囚犯對刑罰不滿,如果拿到真刀的話會進行反抗。這種矛盾的起因是,原本是在戰鬥中出於本人意願而進行的切腹,在和平時期變成了被命令執行的、有可能遭受反抗的刑罰。因為採取自殺的形式,所以是尊重囚犯名譽的刑罰,在死刑中屬於最輕的。

明治政府最初的刑法典《新律綱領》承認了士族的自裁行為,保留切腹刑罰。但到了明治六年(一八七三),政府修改律例,廢止了作為刑罰的切腹。但在此後的軍人中,認為切腹是最適合的自殺方式的觀念仍然根深蒂固。

赤穗浪士

幕末的切腹

接下來的這個事例點綴了作為刑罰的切腹歷史的結尾。慶應三年(一八六七)十二月, 朝廷宣佈王政復古,成立了維新政府。兩個月後的次年二月十五日,法國軍艦駛入堺港, 登陸的士兵和擔任該地警衞的土佐藩兵發生了衝突。藩兵一方開槍殺死了十一名法國兵。在法國方面的抗議之下,新政府決定對二十名土佐藩士處刑。處刑在妙國寺(現大坂府堺市堺區材木町)進行。當切腹的人數達到法方遇害的十一人這個數字時,在場的法國艦長離席,剩下的九人被判流放。當時,六隊隊長箕浦豬之吉等人真正地剖開腹部,露出腸子, 讓介錯人行刑。據說或許是因為介錯人不熟練,砍了七刀才把首級砍掉。土佐藩方面的資料記載,法國人被箕浦等人十字切的慘狀嚇到,待不下去便逃離現場了。而切腹人數和法國一方的死亡人數一致,真相應該是法國方面從一開始就打算到此打住吧。

妙國寺(現大坂府堺市堺區材木町)

在這次事件前不久的正月十一日,在神戶的居留地(現兵庫縣神戶市中央區)附近也發生了神戶事件,岡山藩兵開槍打傷了擋路的外國人。維新政府向外國使臣謝罪,還讓該事件的當事者瀧善三郎切腹,以求息事寧人。作為刑罰的切腹本是斬首刑,但在神戶事件中, 為了展示日本武士的意志和怨念,讓囚犯正式地切腹,採用了深度切開腹部的十字切方式。堺事件受到了神戶事件的影響。箕浦用手抓起從自己腹部漏出的腸子,舉起來,大聲斥責法國艦長。櫻田門外之變發生後,隨著政治對立的激化,暴力事件和恐怖事件頻頻發生,砍殺事件劇增。在這種情況的刺激下,十字切得到了宣揚,切腹本來所具有的悽慘場面愈加顯眼。

同年三月十五日是新政府軍決定對江戶城發動總攻的日子。事實上在前一日,勝海舟和西鄉隆盛之間已經達成無血開城的協議。然而在這一天,歷任江戶時代後期和末期的大坂奉行、勘定奉行、外國奉行等職位的旗本川路聖謨用手槍自殺了。他因為中風而隱退, 覺得半身不遂的自己是無法通過切腹來了斷性命的,便淺淺地割開腹部,拿起平日愛用的手槍,將槍口對著喉嚨,扣動了扳機。從這種死亡方式我們可以看出,破格升遷的能幹官員在為幕府殉死的時候,會想方設法地實現切腹自殺的形式,這展現了身為武士所具有的強烈感情。

《武士の日本史》

作者:黃霄龍、髙橋昌明

出版社:中和出版

出版日期:2021年7月

(點擊書封,了解詳情)

本文節選自《武士の日本史》,獲中和出版授權轉載。

圖:《武士の日本史》、Wikimedia Commons

責編 | 張艷玲

編輯 | irene tam

編輯推薦

​俄烏戰爭|外交部:中方願根據當事方意願 為解決危機發揮建設性作用

主場出擊︱UTS網球賽10月14至15日啟德舉行 黃澤林獲發外卡參賽

抗戰勝利80周年|觀禮人員將獲服務包 含國旗雨衣等12種保障物品

大摩:催化劑形成「完美風暴」 金價年底料升至3800美元

文化漫步|循著文脈漫遊灣仔 用腳步丈量古蹟中的昔日痕跡

有片·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日本8月15日宣布投降 為什麼紀念日卻是9月3日?

外交部:將對俄羅斯持普通護照人員試行免簽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