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歡喜喜過大年」。19日是農歷正月初一,農歷乙未羊年春節。春節是中華民族全年生活的首個重要節日,民間俗稱「過年」或「過大年」。那麼,「春節」為何又叫「過年」呢?
民俗專家、專欄作家由國慶介紹說,過年的風俗源遠流長,古代民間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這一天。南北朝時代,甚至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辛亥革命以後,逐漸改用陽歷,為了區分農歷、陽歷兩節,人們把農歷新年正月初一改稱春節。
那麼,春節為什麼叫過年呢?由國慶解釋說,在遠古的神話傳說中,「年」是一種怪獸,每逢除夕,它一來,百草不生,萬物蒙災。為了美好幸福的生活,人們扶老攜幼紛紛逃離,以便躲避「年」的傷害。同時,將屋裡屋外布置紅火一新,張燈結彩,放鞭炮,守歲,這樣,「年」就過去、遠離了。因為「年」懼怕紅色、火光、炸響。
另外,春節從起源上來看,是由古代的豐收祭祀活動演變來的。《說文解字》中說:「年,谷熟也。」由於一年分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谷物多少意味著年景的好壞,因此。「過年」的意思就是祈盼、慶祝五谷豐登糧滿倉。
此外,「年」還是時間的單位,一年365天,春夏秋冬周而復始,稱為一年。大約在西周時期,年就由谷物成熟之義引申為表示時間的詞了,並且,「年」和「春」常常聯系在一起。古代民間習慣根據二十四節氣安排生產,人們習慣將春天看作是一年的開始,有諺語「一年之計在於春」,說明春季對人們的意義重大,既是一年之始,又要力爭有一個好的開頭。
由國慶表示,自古以來,人們都強調春節作為一年開端的意義。《尚書·大傳》中說:「正月一日為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意思是說,正月一日是一年的開端,一月的開端,一日的開端。一年之計在於春。新年的意義就在於告別過去,為新的一年而努力奮斗。
編輯 | Winnie
編輯推薦
博物館高峰論壇|蘇索克博物館:動蕩時代中,博物館不能假裝無事發生
博物館高峰論壇2025揭幕 17國知名文博機構代表聚首探索創新策略
饒宗頤文化館熊貓節及文藝市集開幕!近百隻國寶公仔免費打卡
都大建經典粵劇劇本英譯本網上典藏庫 推動粵劇文化國際性傳揚
旅遊出行風向標!Google地圖公布香港Top10熱門餐廳及打卡地點
首個「啟德藝術週」3月21日揭幕!啟德體育園連場活動慶祝開幕月